08

花开有声落亦成诗 ——读《王旭烽:等花落下来》 2025年04月29日  媞说

《王旭烽:等花落下来》收录了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创作的43篇散文,在小桥流水中,品味江南韵味。第一辑“家在西子湖上”多为作者在江南水乡成长的故事,描绘与故乡、家人的感情,收录《家在西子湖上》《杭州花事》等文章;第二辑“等花落下来”置身于草木人间中,感知万物生灵,收录《等花落下来》《悠然见南山》《在雨中》等文章;第三辑“大隐隐于山”则从杭州相关的名人出发,收录《半颗心留在江南的北方人》《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杨孟瑛的西子湖》等文章;第四辑“茶禅一味”回归到品茶的人生哲学上,收录《听茶》《民间茶事》《香草爱情》等文章。王旭烽写出了独特的江南气质,语言也是少见的隽永多情,犹如江南流水涓涓而出,随其进入诗情画意的世界。

这部作品如同西湖的龙井茶,初品清冽,细品回甘,绽放出生命的哲思。

第一辑“家在西子湖上”是作者献给故乡的深情礼赞。《杭州花事》里,作者对西湖的花卉如数家珍:春天的苏堤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夏日曲院的荷花是“晨风徐来,荷花醉人”;秋日是“人少花香,满地落桂”;冬日的孤山蜡梅是“冰肌玉骨,疏影斜横,暗香浮动”。这种对自然时序的精准把握,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纸船下的水》一文则充满童年的纯真与回味,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穿缀起碎片化的童年记忆。这些成长片段,是对水乡孩童独特成长方式的记录。

第二辑“等花落下来”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同名文章中,作者写道:“你静下心来,倾听,倾听……淅淅沥沥,你听到桂花盛极而衰的声音,那青春一去不复返的声音。跌在桌上,那是生命的轻轻一磕。”这种对凋零之美的凝视,打破了传统赏花文化中“好花不常开”的悲情窠臼,也是对生命不确定性的隐喻。

第三辑“大隐隐于山”通过历史人物重构杭州的精神谱系。《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中,作者将苏轼疏浚西湖的政绩与文人情怀相结合,用文人的浪漫治理水患,让水利工程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学经典。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比喻,不仅成就了西湖的美名,更开创了将自然景观人格化的先河。《马可·波罗眼中的杭州》则通过对比东方与西方的观察视角,揭示了杭州作为华贵之城的魅力。

第四辑“茶禅一味”则是作者对茶文化研究的心得。《听茶》中作者描写得十分细腻:“声音是极细极细的,近乎无声,噼噼啪啪——就是这样,你看见茶们激动了,它们躺在沸腾的水面上显得很有内力——那是因了它们的克制,还是因了它们的性情呢?”这种拟人化的通感体验将品茶提升到哲学高度。《民间茶事》则记录了江浙地区的饮茶习俗,从吃茶定亲的“茶定”礼仪到结婚的“茶礼、跪茶、送茶”,展现了茶文化在民间的鲜活传承。在《香草爱情》中她别出心裁地写道:“西湖龙井是大家闺秀,乌龙茶则如武林巾帼,粗粗大大的砖茶,像个沉默的相扑手,圆圆硬硬的珠茶,展开时如宝剑出鞘。”这种新颖的比喻让人读来会心一笑。

《等花落下来》像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让我们走过西子湖畔的春夏秋冬,看过历史人物的兴衰沉浮,品过茶禅的苦涩甘甜,最终明白:王旭烽用文字搭建的精神家园,永远向乐于驻足倾听花开与花落的人敞开心扉……

媞说(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