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座城市的前景与活力,“青和力”是一项重要指标。
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银川创新“我在贺兰山下写青春”品牌,强化顶层设计、回应青年关切、引领青年建功,加速构建“友好有位”的“青春银川”生态,让这里成为青年创造价值、砥砺奋进的新沃土。
“青引力计划”破解青年发展密码
在兴庆区青年人才驿站,刚毕业的固原姑娘张渊正和一位新朋友交流面试经验。这个充满设计感的驿站,已成为异乡青年融入银川的第一站。“免费住宿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更让我感受到了城市温度。”张渊说。这是银川创新实施“青引力计划”的生动注脚。通过“青领、青智、青创、青为、青居、青融”六大工程,银川围绕青年人才引进、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城市融入和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近年来,银川在全国57所高校织就“人才联络网”,从各校宁夏籍学子中选拔“引才专员”,通过他们推送银川的招聘会、双选会信息,向同学推介银川的地域优势和引才政策,让5000余名在外学子与家乡保持深度联结。而在本地,580个高校团支部与256个社区结对,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既为基层治理工作增添年轻视角,也让青年在实践中找到价值。
在一场“人生拍卖会”活动上,青年用虚拟货币竞拍“创业基金”,职场导师现场解读职业规划密码,这种沉浸式“青筑未来‘3+5’就业行动”,银川已开展65场,覆盖8700余人次。令人瞩目的“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通过招聘对接,为本地大学生、外地人才和在地青年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配套的暖心工程更是实在:5家酒店式人才驿站解决来银求职大学生短期周转需要,每人可享受单次5天以内免费入住;128家景区剧院、运动场馆和网红消费场景、餐饮娱乐等“青春合伙人”商家,为青年提供专属优惠;租房购房优居计划面向毕业5年内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提供租房中介费8折、购买二手房买方居间服务费和保障服务费合计8折的优惠,让留银成本降低;“银川青年友好卡”则整合招聘信息推送、一键申请公租房、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咨询等功能,实现政策一键直达、事务一键办理、活动一键参与;音乐节、艺术展、读书分享等活动,让青年不仅能参与体验,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银川,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小确幸和小温馨。”张渊说。
双向奔赴 青年在银川大展拳脚
“尽可能多做事,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身在何处,脱继龙都记得自己的志愿者身份。因为小时候受过陌生人的帮助,进入大学后,他便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为困难家庭子女辅导课业、为孤寡老人送去关怀。于他而言,志愿者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
像脱继龙这样的青年并非个例,在乡村振兴的田野、科技攻坚的实验室、文化传承的街巷,越来越多青年将自身成长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相合为一,在与城市“双向奔赴”中奉献青春力量。
2021年,在互联网营销蓬勃兴起的浪潮中,青年创业者邓欢敏锐捕捉到宁夏本土市场的无限潜力,创立壹禾文化控股集团(宁夏)有限公司。作为公司领航者,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借助巨量引擎等平台资源,打造多元化营销体系,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意内容生产,为本地政务、商业等各类客户提供定制化营销解决方案。
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邓欢还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银川科技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青年学子提供实践机会,培养输送大量电商人才。
孙尚鹏是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他长期深耕超特高压设备检测核心领域,累计完成了30余站次变电站高压试验。曾经有一次,在沙湖750千伏变电站组合电器设备应急试验现场,他带领团队克服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夜间奋战7小时,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
青年在奋斗中成就,在磨砺中成长。银川锚定“强首府”战略,坚持首府强必先青年强,培育青年成为产业发展“生力军”、生态文明“践行者”、基层治理“后援团”、乡村振兴“先锋队”。广大青年也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奉献携手同行,梦想的种子便在奋斗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凝“青”聚力 城市活力十足
在银川,从烟火升腾的夜市到科技感十足的文旅地标,从定制公交专线到共享单车的“青春提示音”,这座城市正以一系列创新举措营造青春氛围,让“年轻力”与“城市力”同频共振。
夜幕初降,敬德街的霓虹灯牌次第亮起,有人在这里体验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有人站在街角聆听国潮音乐,空气中交织着烤串的焦香与手冲咖啡的醇厚。“五一”假期,敬德街迎来客流高峰,特色美食和时尚装饰将这条街装点成青春秀场。“青年元素很有质感。”从内蒙古前来游玩的王彤拍了条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不一会儿就收到了几十个点赞。
银川将青年群体集聚地打造成青年发展型街区,随着敬德街、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怀远观光夜市、阅彩城等地标的走红,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空间,正重构着青年与城市的对话方式。
“在青年之家参与活动、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平时休闲娱乐的一部分。”青年黄晶经常到兴庆区丽景街街道银虹社区打造的青年之家“充电”,在这里,她了解了党的理论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知识。如今,这样的阵地已遍布银川,268个青年之家化身社区“充电站”,62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12个“团·青基层服务站”示范点如同指向标,各类青春场景的搭建直抵青年心坎。
蓝绿色的车身、活泼动感的装饰图案,54路“青年友好”公交专线不仅串联起9所高校,还将创业、就业、住房等青年政策打包送上车;4万辆共享单车的宣传提示音、商圈楼宇的宣传栏,让青年友好政策无处不在;夜幕下的“青年夜校”灯火通明,各类运动体验课里传来阵阵欢笑,这种白天求职、夜晚“充电”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种新时尚;“靠谱青年社区”聚焦青年在城市认知、圈层融入、成长需要、生活期待、服务支撑方面的需求,为青年搭建创意生活、有趣社交、链接美好的平台……肩负着“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使命,银川正在着释放激情澎湃的青春活力。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