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湖城,典农河畔弥漫着草木馨香,沟渠纵横间,湖泊水网“互嵌”,湖滨之上,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七子连湖社区各族居民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
七子连湖社区党支部书记董晶晶介绍:“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七十二连湖,更是涵盖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等9个民族的‘心灵连湖’,自2021年成立以来,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占比达26.86%,已成为多民族共居的温馨家园。”
千房同蒂,千子如一。在这里,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孕育出的团结之花在湖滨绚烂绽放。
在社区老年大学里,穿着旗袍的学员们在舞蹈室里迈出自信的步伐,古筝教室的乐曲声缓缓流淌,几位居民围坐在画室里安静作画。
回族大姐马玉梅提笔运腕,不多时,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便跃然纸上。半年前,已经退休的她在社区老年大学开始“上学”,在书法绘画、服装设计等课程中,焕发了“人生第二春”。她还主动承担了整理教室、布置教具的任务,她说:“这个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马玉梅擅长画工笔,她常约着班里擅长画牡丹的汉族同学刘梅玲探讨画技。前不久,北京路边的桃林盛开,刘梅玲的丈夫开车载着全班同学一起去写生。马玉梅开心地展示着手机里的相片:灼灼桃花映衬着各族居民灿烂的笑容,绘就民族团结的美丽长卷。
“在我看来,民族团结就蕴含在大家自然而然、不经意的相处中,在彼此的节日送上问候,分享民族特色美食等,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还能有这样的人情味,很难得!”马玉梅说道。
“这就是蒙古族的服饰,有长袍、皮帽、腰带……”幼儿园里的蒙古族教师图雅正在给班里的小朋友介绍蒙古族特色服饰。
在工作中,图雅会经常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为孩子们讲述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勇士、五花八门的奶制品等故事,还会偶尔组织孩子们体验“摔跤”“骑马”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今年是图雅与汉族修理工鹿雪萍携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鹿雪萍维修技术精湛,又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鹿”。在业主群里看到谁家需要借用工具、修理物件,他都会主动给予帮助,用一把维修刀串起了浓浓的邻里情。
他们的回族邻居马阿姨也受到过鹿雪萍的帮助,前不久,马阿姨提了一大包亲手做的油香、小吃请他们品尝。图雅也从内蒙古老家带回奶酪等特产与邻里分享,邻里和睦,其乐融融。
图雅的父亲是一名汉族退役军人,当年在内蒙古服役期间,与蒙古族姑娘相爱并组建了家庭。现在,图雅的父亲身体不太好,作为女婿的小鹿也一直悉心照顾岳父。在这个屋檐下,汉族、蒙古族的家庭成员相亲相爱,相互扶持。
夜幕降临,社区的“小胡子烧烤”店内烟火升腾,香气弥漫,食客们谈笑风生,回族老板杨杰在烤架后依旧忙碌着。
这家小店用点滴善举串起了社区的温度,店门口设置了环卫工人、外卖骑手休息区,随着四季变化,这里会摆上热水、凉茶、绿豆汤、姜茶等饮品,热心又贴心。店里还设置了免费共享雨伞站,帮助居民应对突发降雨天气。
“人人在外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既然开着小店,也想为周边居民打造一个温暖的服务站点。”杨杰说。
早些年,有位客人将钱包落在店里,里面有7000元现金与重要证件,杨杰知道这钱包对失主一定非常重要,但追出去找了许久也没找到失主。几天后,失主来到店内寻找钱包,拿到失物后万分激动,随后送来一面写着“拾金不昧 高尚品德”的锦旗,对杨杰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店里客人用餐后落下东西的事情基本每周都会发生,杨杰笑着说:“手机、车钥匙、眼镜是最常见的,但这些第二天往往又要急用,我就经常凌晨关门后,又马不停蹄地从家里赶过来给顾客开门拿东西。”
烧烤店还会定期举办亲子手工制作、美食烹饪分享等社区活动,杨杰说,社区为大家做了这么多事,他也要积极“捧场”。简单的话语里,是一个普通店主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最生动的诠释。
在七子连湖社区,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正在每个角落生动上演。
典农河畔的口袋公园里,秧歌队的队员们正伴着乐曲翩翩起舞,领队爽快的话语飘在春风里:“大家要好好排,前不久的民族团结晚会上,我们的节目表现不错,下次活动可不能退步!”
童萌亲子园托管班外,等待孩子的家长们热络地讨论着周末露营计划,托管班不仅让孩子们有了玩伴,更成为促进邻里交融的情感纽带。
社区服务站里,“满庭芳美发店”店主王芳芳正为一名老人免费理发,她通过社区招纳治理伙伴入驻服务站,并主动成为“爱心义剪主力”,不仅解决了个人的就业,还将便利与爱心传递。
相亲角为各族青年男女提供了结识交流的平台、“石榴籽”手工作坊里各色手工作品琳琅满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角布置得温馨且有学习氛围……每一处都凝聚着社区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据董晶晶介绍,近年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文艺汇演、美食制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居民在文化生活中相互嵌入、深度融合。并且组织青少年参加民族历史知识竞赛、民族艺术创作大赛、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还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活动,增进各族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典农河的碧水柔波环绕着七子连湖社区,也见证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各民族居民在日常的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中,共同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图景。
记者手记
在烟火中读懂“互嵌”的力量
本报记者 陈星彤
在七子连湖社区的采访见闻,拼凑出一幅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让我尤为感动的,是社区将民族团结工作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智慧,从社区老年大学的丰富课堂,到亲子园的托管服务;从便民服务圈的打造,到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每一项举措都让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中,逐渐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文化上的共融。
“互嵌”在这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这里没有刻意为之的友好,只有自然而然的互帮互助,民族团结的坚实根基,就这样在日常生活的土壤里生长。这里通过“互嵌”,让尊重、包容、互助做到水到渠成,各民族居民的心,也就紧紧贴在了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大家庭最温暖、最动人的样子。
本报记者 陈星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