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文学苍穹下的夜航者 ——读《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 2025年05月06日  雷焕(陕西)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以批评者之姿态贴近、观察文学现场,以写作者之本能参与、表达文学现场。

全书共分三辑,辑一、辑二眼光向外,着眼当代,阅人、阅世、阅文,剖析、解读同代人的创作,以李洱之口与心,道出了他人所不能道的幽微与精彩。辑三回归自身,集中展示了作者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经验,关于如何读经典、如何悟文心、如何写自身。若你对阅读与写作之得失有所希冀,此辑或许可以作一管窥。

文学不仅是单向的表达,更是一个复杂的对话过程。《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这部兼具思想锋芒与情感体温的著作,不仅完成了对当代文学的深度扫描,更以解剖刀般的精微与显微镜般的细腻,重塑了文学批评的肌理。作者以批评为舟,在解构与重构的辩证运动中,为文学评论注入久违的生命力。

本书中,作为创作与批评的“两栖人”,作者的批评自带拓扑学特质。他像地质勘探者,在汪曾祺冲淡的文字下发现江南烟雨稀释的苦涩,将《受戒》的明净倒影解读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造影。当学院派将梁鸿的田野姿态解构为非虚构符号时,李洱却从作家蹲伏田埂的姿势中,窥见知识分子向土地致敬的仪式。这种贴着地皮的行走,让他的批评如同显影液,让隐没在字里行间的精神指纹显影。

作者这种对创作现场的细腻捕捉,这种将文学现象置于文明地质年表的升维操作,赋予了批评考古学意义上的穿透力。

本书的革命性,在于重构了批评者与创作者的关系图谱。书中第三辑的自我解剖堪称精神造影,当李洱梳理《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互文时,他不仅在重组文学史的神经突触,更在寻找当代创作的精神脐带。那些关于“有效话语”的沉思,实则是作家在叙事悬崖边的自我诘问。

在文体创新维度,李洱完成了批评的基因编辑。他创造“田野—书斋”复合文体,不同作家的文字在他的调色板上融为当代文学的精神色谱。

本书堪称文学旷野的夜航笔记,最终在对话维度完成精神闭环。李洱与同代作家的关系,不是主客对峙,而是共生共荣。李洱开辟了通向本源的小径,那里有无数火把照亮的认知旷野。

在这个文学加速的时代,《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的存在即是启示录。它提醒我们:不必追求话语加冕,而需保持与创作痛点的神经连接;文学批评不应是冰冷的学术产物,而应充满生命的温度;批评家既要深入文本的土壤,也要保持仰望星空的勇气。这或许就是文学批评最本真的使命。

雷焕(陕西)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