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约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原戍边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战士在极端环境中淬炼生命、追寻理想的故事。
小说聚焦高原军区诊所,通过郭换金、景自连、麦青青等人物,展现了他们在“世界第三极”的严酷环境中,在未定国界的生死瞬间,牢记家国情怀、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军区诊所不仅是救治伤病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熔炉。
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在昆仑之巅,他们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的约定。
“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提到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著名作家毕淑敏给出了如此评价。翻开小说,凝视作者所描摹的瑰丽画卷,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作者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极强的叙事能力,刻画边疆部队生活,也用医者仁心诠释人性的光辉。
毕淑敏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心理学家,还是一名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的理性与冷静,文学的敏锐与温暖,完美融合于作品中,显示出特有的文学个性,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昆仑约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聚焦高原军区诊所,通过郭换金、景自连、麦青青等人物,彰显军人的刚毅无悔和女性的坚韧自强,为一代戍边官兵的青春与热血立碑,为生命与信仰铸魂,展现了戍边战士的精神风貌。在毕淑敏的文学谱系中,“昆仑宇宙”始终占据着核心且独特的位置。《昆仑约定》可被视为其“昆仑宇宙”的集大成之作。小说在选材、构思、主题提炼、塑造人物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既大气磅礴,又悲悯庄严。
中华古籍《山海经》中描绘:“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昆仑山在文化中被视为“万山之祖”,象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精神家园。《昆仑约定》写了儿女情长,也写了战士们的生离死别和家国大爱。因此,这本书是小说,也是一部戍边军人壮丽青春的回忆录,作者将真正的英雄主义,通过爱情、友情和复杂的人性完美地呈现出来。当代昆仑山脉的银雪映照着史前文明的晨辉,戍边人的脚印烙进亘古冻土,在昆仑之巅,小说人物群像用生命丈量着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了永恒的约定。这是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的承诺。
毕淑敏的小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死”,其死亡表达成为当代文坛特殊的“这一个”。然而,作者对死亡的独特展示、独特视角和独特理解,却饱含着她对“人的尊严”和“终极人文关怀”的追求。作者选择将死亡作为故事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述说年轻战士在极端环境中淬炼生命、追寻理想的故事,借此表达“奉献之死是崇高的、有价值的,是应充分肯定歌颂的”。
小说中的爱情,是简单纯粹的,也是笃定永恒的。“高原上的每一次出发,都生死未卜。”“军人的爱,一经说出,便是泰山压顶。天崩地裂后,绝不可能云淡风轻回到原点。”古墨、麦青青、叶雨露、黎欢喜、甘黄连,虽然各自命运不同,但在追逐爱的层面,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趋向一致。毕淑敏笔下的爱情神话,在于多元注脚,而不是为叙述爱情而叙述,为成全爱情而成全。显然,作者下笔的落脚点不只是爱情,更是把朴素的集体情怀、个体精神渲染到无差别的人文高度。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是《昆仑约定》开篇的话,也是故事结尾的话。“只有云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人生能有多高。“作家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纪录片的摄像镜头,记录下这个时代所有普通人平凡却闪光的一生。”追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毕淑敏用11年雪域高原的沉淀,把风雪熬成了文字的酥油茶,叩击时代的精神共鸣和现实的情感回响,带我们走进了凛冽之中,也带给我们日常难以触及的冷暖。
胡胜盼(浙江)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