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夜间总是哭?”“妈妈涨奶、堵奶咋办?”“下床困难是不是伤口愈合不好?”……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新手妈妈们,但为此专门跑一趟医院进行咨询又很麻烦。最近,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全新推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孕产妇解决难题,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满足出院后患者及母婴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
在银川,手机下单预约、护士上门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已经不是新鲜事。记者获悉,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公立医院,均先后推出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以及智能随访等服务。患者可以像点外卖一样,通过延伸护理小程序下单,医院的医护人员便会提供换药、换管等上门护理服务,方便快捷。同时,各医院还相继开展了远程健康咨询、术后随访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仅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接诊服务量已达2万余人次,并在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银川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杨丽娜介绍,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AI驱动的新兴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场景逐渐成熟。通过AI驱动的可穿戴设备,可实时采集患者生命体征,例如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数据、结合物联网技术自动同步至护理管理系统,可预警异常指标,减少人工记录的误差。此外,机器人可完成药物配送、物流配送、消毒等体力劳动,有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语音识别技术实现病历自动化录入,减少护士的书写时间。这些技术在我市各个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患者很快就能体验到人机协作的医护模式。
“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护理,对护理工作及护理工作者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些技术带来的自动化流程会使护士减少日常事务性工作时间,可以有更多精力投入患者个性化护理,护理人员的角色从基础操作者转向健康管理协调者,借助AI数据智能分析,参与患者全病程管理,为病人提供基于生活习惯等评估后的精准护理干预。”杨丽娜说。当然,挑战同样存在,科技为护理工作赋能,就要求护理人员进行转型,首先要具备复合型技能,不但要有熟练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力,也要理解AI诊疗逻辑,能够有效复核AI辅助方案的合理性。
杨丽娜认为,护理工作者还需要强化自身的情感与伦理能力。目前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无法替代人类之间的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提升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对患者的心理支持能力,具备应对AI伦理问题的必要素质,比如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未来,护士的职业结构也会逐渐调整,基础护理岗位可能缩减,但老年护理、康复指导等专业化岗位需要会增长,护理人员要能够适应与AI系统协作的混合工作模式。” 杨丽娜说。
本报记者 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