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动数字化转型,银川—— 优化资源布局赋能教育均衡 2025年05月13日  李姝

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擦亮“教育在银川”品牌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银川市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让优质均衡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破解难题提高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曾一度困扰家长。为此,银川市打出“规划先行、项目提速、资源挖潜”组合拳,推动教育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同频共振。

金凤区第二十五小学项目是重点民生工程,采用抗震支座、光伏发电等先进技术,规划36个教学班、1620个学位,预计今年7月建成投用,将有效缓解贺兰山中路片区的就学压力。“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48.9亿元,实施了银川市第四十三中学、西夏区第二十二小学、贺兰县第七中学等新改扩建项目91个,新增学位7.7万个。2025年,我市计划再增加学位1.1万个。“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城区学位供给,逐步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5%。

在乡村,通过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提升寄宿制学校条件,农村学生实现了“家门口有学上”。灵武市对部分乡村学校进行合并,推动校车接送全覆盖,泾兴小学新建了食堂和配套设施,215名学生吃上“暖心午餐”;西夏区华西希望中学依托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万兆到县、千兆入校、百兆进班”,城乡教师通过“云教研”共享优质资源,农村校也能“触屏即听名师课”……“银川市优化整合城乡基础教育资源,每年可节省办学经费约3500万元,资源动态充裕,布局更加科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持续提升。”该名负责人说。

优质教育资源如何从“盆景”变为“风景”?银川市以集团化办学为纽带,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双轮驱动”打破校际壁垒、缩小城乡差距。

“过去,金凤区第十三中学是出了名的薄弱校。加入银川六中教育集团后,通过派驻骨干教师、共享管理模式,中考上线率提升超过20%,实现‘逆袭’,成为集团化办学的典范。”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市持续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将一线教学工作量、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经历纳入职称评审范围,激励优秀教师向薄弱校流动,促进集团内师资均衡高效配置。此外,组织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帮扶计划”,对永宁县闽宁镇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全学段托管帮扶,市属学校与县(市)区合作办学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组建82个教育集团,覆盖204所学校,惠及2.4万名农村学生。银川市通过跨学段衔接、城乡共同体等模式,推进教研、师资、课程深度融合共享,将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成效愈加显现。

近日,在银川市第十五中学的一堂数学课上,平板电脑自动生成错题本,教师根据系统分析的薄弱点向学生推送“靶向练习”,几名学生随即进入“个性化补习班”。这样的场景,正是银川市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市40%以上的中小学接入自治区“互联网+教育”创新试点,113所中小学成为智慧校园,数智作业、基于数据开展的分层教学和规模化的个性化学习已成常态,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孩子能够向阳生长

教育均衡不仅是资源的均衡,更是成长路径的多元。银川市打破“唯分数论”,构建“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日前,在兴庆区唐徕小学举办的“春分雅集”活动上,孩子们吟诗作画、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劳动课上,孩子们感受磨豆浆、扎染的乐趣,传统文化与农耕实践成为“第二课堂”,深受家长认可。“家长缺乏资源,但学校里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大胆探索、广泛接触各种知识,在增长他们见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综合素养,孩子们可以健康快乐成长,我觉得非常好!”家长马晓楠说道。

如今,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也越来越完善。金凤区推行“全员体育教师”制度,课间延长至15分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事实上,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银川市严格落实自治区有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统一组织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2次眼保健操,并且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银川市教育党工委组织420余名思政教师及学生代表,开展“开学第一课”暨“行走的思政课”走进闽宁镇实践活动。近年来,银川市遴选44个“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挖掘精品实践教学路线,创新录制10节《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思想伟力——行走的思政课》示范“金课”并在全区推广,将思政课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课堂拓展到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强大育人功能的实践育人体系。

同时,银川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幼儿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等评估细则,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民办学校年检及办学能力评估、集团化办学评估等相关工作,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不断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将覆盖全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向“紧密型”“特色化”升级,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银川的教育蓝图愈发清晰,发展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本报记者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