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的美好,皆来源于一颗浸透爱与童真的心。
本书精选《渐》《大账簿》《给我的孩子们》《怀李叔同先生》等丰子恺散文四十篇,辑录其笔下至真至暖的生命片段——孩童的天真烂漫、草木的盛衰枯荣、市井的喧嚣温情。先生以一颗童心和禅心观世,用朴白如话的文字,将琐碎日常淬炼成诗,任岁月浮沉,终成笔下万般眷恋。
这不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卷写给人间的告白之书。丰子恺以温柔之眼凝视人间,将困顿、无常中的点滴暖意悉数打捞,告诉我们:纵然生活千疮百孔,亦当爱它的晨昏与琐碎,爱它的明与暗;纵然人生如逆旅,我亦甘作人间稚子。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里,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生命哲学。当我们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看见孩童将“逃难”视为全家出游的狂欢;在《养鸭》中体会禽鸟“不食嗟来之食”的尊严,那些被成人世界遗忘的生命本相,在作者的笔下徐徐展开。
这部《万般眷恋,只此人间》,以“给孩子”“给生灵万物”等五辑为经,精选《渐》《大账簿》《给我的孩子们》等四十篇散文为纬,编织出作者笔下至真至暖的生命图景。丰子恺以赤子之心洞察万象,用禅意之思观照人生,将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淬炼成字字珠玑的生命诗篇。这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卷深情缱绻的人间告白。作者用文字告诉我们:生活或许千疮百孔,但每一个晨昏交替都值得用心感受,每一份琐碎平凡都蕴藏着独特的美好。
丰子恺认为,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里,4岁的华瞻将战乱中的逃难记忆,幻化成“坐汽车看大轮船”的浪漫旅程。这种孩童特有的认知错位,恰恰是丰子恺眼中最珍贵的生命智慧。当成人在枪炮声中惶惶不可终日时,孩子却在假山中发现新天地,在废墟里构建出轮船与帆船的童话世界。这种对世界本相的直接感知,绕过了理性认知的重重迷雾,直达事物的核心。
在《养鸭》篇中,作者认为鸭子走路摇摇摆摆,样子天真可爱;而猫狗走路要么“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要么“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这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生命审美与价值取向。此外,文中对鸭子“不食嗟来之食”的描写,展现了丰子恺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当猫狗在食盆前摇尾乞怜时,鸭子却在人类喂食时远远避开,直到人走远了才从容进食。这种“廉耻”是作者心中理想人格的投射。他笔下的白鹅“昂首挺胸,引吭高歌”;阿咪“跳上书桌,拨弄墨水瓶”,这些生灵不再是人类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生命意志的存在。
这种万物平等的视角,在《山水间的生活》中升华为一种生态哲学。当友人抱怨乡村生活的不便时,作者却在物质匮乏中发现“菜根更香,豆腐更肥”的真味。他将城市与乡村的对比,转化为对两种生命状态的隐喻:城市是“骚扰的寂寞”,乡村则是“清静的热闹”。这种辩证思维,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一脉相承,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共生宇宙。
丰子恺的文字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他用童真的视角解构现实的虚妄,以万物平等的胸怀重构生命的价值,将苦难淬炼为禅意的美学。本书不仅是写给每个曾是孩子的成年人的启示录,更是一曲献给永恒人间的赞美诗。当我们在书页间与丰子恺相遇,那些被遗忘的生命本相、被遮蔽的诗意瞬间,都将在他的文字中一一苏醒。
彭忠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