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一碗蒿子面 是乡愁更是传承 2025年05月14日  王敏

清晨5时的中宁县城,街巷还沉浸在睡梦中,于振玲家的厨房已经亮起了灯。她熟练地和面、揉面,案板上渐渐铺开一张薄如蝉翼的面皮。这样的清晨,于振玲已经重复了40多年。

这碗看似普通的蒿子面,承载着太多故事。它记录着于振玲从母亲手中接过的擀面杖,见证了她从下岗女工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蜕变,更寄托着无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每当看到食客尝到第一口面时脸上浮现的笑容,于振玲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份温暖的传递。

家族传承 从母亲手中接过擀面杖

于振玲1968年出生于中卫市中宁县石空镇枣园乡,自幼便在浓厚的饮食文化氛围中成长。她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蒿子面制作者,每逢节庆或集市,母亲总能用一双巧手,将蒿子面做得薄如纸、细如丝,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母亲的手艺是家族几代人的心血,她总是说,蒿子面不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家的味道。”于振玲回忆道。13岁那年,于振玲正式拜母亲为师,开始学习蒿子面的制作技艺。从和面、揉面、擀面到切面,她一步步掌握了蒿子面的核心工艺。每逢周末,于振玲便跟着母亲去集市上卖蒿子凉面,那滑爽的面条、浓郁的臊子,总能让顾客赞不绝口。这些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她对蒿子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技艺特点 蒿子面的独特魅力

蒿子面又被称为“手工长面”,以长、爽、滑的特点闻名。于振玲这样介绍道:“蒿子面,老辈都叫它手工长面,擀出来的面薄如纸,切出来的面细如丝。”蒿子面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口感上,更体现在其复杂的制作工艺中。蒿子面的制作需经过选材、配比、和面、揉面、醒面、擀面、叠面、切面、煮面和炒臊子等十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蒿子面的主料是黄河水浇灌的高筋面粉和腾格里沙漠生长的野生沙蒿,加以碱水调和,做好的面条筋道爽滑。“沙蒿是蒿子面的灵魂,它不仅赋予了面条独特的风味,还让面条更加筋道、柔韧。”于振玲说。

这一碗面对于中宁人来说到底代表着什么?在中宁当地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长脖子宴,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会擀面,擀的面纸子薄,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咕噜噜转,捞到碗里赛丝线,爹一碗,妈一碗,案板下面留一碗。留的这一碗面干啥呢?就是情郎没吃面,一口小妹妹心里实难言。”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蒿子面薄、长、细、爽、滑的特征。

非遗传承 坚守与创新并行

于振玲真正开始以制作蒿子面为事业要从2000年说起,“我拿起了妈妈的擀面杖,开始制作蒿子面,到今年为止已经坚持了26年。”于振玲说。

2007年,蒿子面制作技艺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于振玲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投身于这门技艺的宣传推广中。她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毛里求斯参加唐人街美食展活动时的场景,“当时有一位华侨老者,当他排着长长的队等到那碗面的时候,他流着眼泪深情地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深受感动。他说:‘看到这碗面,就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妈妈。’而老人身后,还排着长队,很多华侨都等着吃这一碗面。就是那一刻,我下决心,一定要坚持做好家乡面,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这次经历让于振玲更加坚定了传承蒿子面制作技艺的决心。她带着家当走南闯北,到处展示这门手艺,甚至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而蒿子面在她的手中也有了色彩,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更加有营养,也更能激发起人们的食欲。今年,于振玲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誉让她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把手艺传承下去。”她说。

文化意义 乡愁与传承的纽带

于振玲的坚守,不仅是为了传承一门手艺,更是为了守护一份乡愁。蒿子面在中宁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逢春节、婚嫁、祝寿等,蒿子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角,有着团圆和吉利的美好寓意。于振玲表示,“蒿子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中宁人情感的寄托。每一碗蒿子面都承载着我们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6年的时光,于振玲将蒿子面这份独特的味道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也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正如她所说,“蒿子面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魂。只要还有人记得它的味道,我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擀面杖”。

本报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