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田作纸,稻为墨,当传统农耕遇上现代创意—— 泥土中“长”出稻田画 2025年05月15日  梁小雨

5月13日,在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下简称“稻渔空间”)的水田中,数十名工人正躬身劳作,他们如同灵动的“田间画师”,将嫩绿的禾苗一株株精准插入肥沃的土壤。随着时间的推进,一幅幅构思精巧、栩栩如生的稻田画正从湿润的泥土中缓缓“生长”,在阳光映照下,水田与劳作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

近年来,稻田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逐渐在各地的稻田中崭露头角。这些以不同色彩的水稻为“颜料”、广袤的稻田为“画布”的巨型田间图画,不仅为乡村增添别样的景致,也成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那么,稻田画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匠心与巧思?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精描细绘构图景,巧插妙种美如画

稻田画的制作始于精心的图案设计,这一环节通常要在水稻栽插之前完成。从年初开始,稻田画的设计者们就着手图案设计工作。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凯介绍,设计中需综合考虑稻田的地形、面积以及最终呈现的观赏效果。

将设计图案精准落实到稻田中,则是制作稻田画关键且极具挑战性的一步。因为实际稻田画的面积往往是设计稿面积的数百倍,如何保证最终呈现效果是考验设计者的一大难题。“设计好图案后,我们借助北斗卫星、测绘仪等在田

中进行精准定点,例如今年的乡村振兴主图我们就打了1万多个点位。工作人员根据这些点位牵线描出图样或字体轮廓,然后在轮廓之中栽插不同颜色的禾苗,这样一幅栩栩如生的稻田画就制作完成了。”赵凯说。

稻田画中,设计图案多以块状为主,色彩明快简洁,且颜色的选择要依据水稻秧苗的色泽来确定。比如,常见的稻田画以绿色水稻为底色,再搭配黄、紫、红等彩色水稻来组成图案。农民依据图样,在农田里精心栽种不同颜色的水稻秧苗。这一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确保每一棵秧苗都插在正确的位置,以呈现出设计好的图案效果。

据介绍,今年稻渔空间稻田画观赏面积达200亩,设计图案9幅。其中在主塔游客可以观赏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主题图案、“贺兰山,黄河水”主题图案,以及代表贺兰县常信乡特色产业的鱼虾蟹等图案,移步副塔可以观赏到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等动画人物形象,这些图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为稻田增添别样的童趣与活力。

良种优选提品质,精耕细作促双收

在品种选择方面,稻田画的基础绿色部分,往往以主栽的高产水稻品种为核心,同时巧妙搭配彩色水稻品种。在选用彩色水稻时,不仅要考量其观赏性,更要兼顾丰产性与适应性,确保稻田画兼具艺术美感与经济价值。

赵凯介绍,今年稻渔空间水稻种植面积为2000亩,除200亩稻田画选用彩色水稻品种外,其余地块主要栽种宁粳43号、宁粳57号、隆优619等优良品种。

曾几何时,稻田间地势起伏、阡陌狭窄,水旱矛盾频发,严重制约农业生产与观光体验。近年来,稻渔空间以高标准农田改造为契机,全面重塑田园风貌。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千亩良田整齐铺开,笔直的田埂勾勒出规整的几何线条,一幅秩序井然的现代农业画卷映入眼帘。

水稻生长期间,田间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施肥、灌溉、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必须环环相扣、精准到位,既要防止人为破坏,又要确保水稻生长整齐划一,从而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稻田画从制成后到收割前都处于最佳观赏期,游客登上高塔,极目远眺,即可将稻田美景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园区从土壤改良到肥料使用,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生态理念,使得每亩地的成本超过3000元。但高品质也带来了高回报,每亩产值可达7000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稻田画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今年稻渔空间计划于5月底正式对外开园,届时稻田画将迎来长达5个月的观赏期。从初夏的生机勃勃到金秋的丰收盛景,不同时节的稻田画都将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农旅融合开富路,乡村振兴谱新篇

稻渔空间通过制作稻田画,将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园区内不仅可以观赏稻田画,还设置有插秧、摸鱼、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同时游客也可以乘坐园区内的观光小火车游览,与稻田亲密接触。

今年,稻渔空间更是推陈出新,新增稻田咖啡项目。在绿意盎然的田埂边,一间间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小屋错落有致。游客可以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手捧一杯香浓的咖啡,任微风轻拂面庞,静静欣赏眼前绚丽的稻田画。咖啡的醇香与稻田的清香相互交融,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乡村旅游体验。“我们希望通过稻田咖啡,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乡村的宁静与美好,真切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赵凯说。

据悉,去年稻渔空间实现旅游收入700余万元,已成为银川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每逢节假日,园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游客的到来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从稻田画的种植管理到园区内的服务工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同时,稻渔空间还积极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稻渔空间的蓬勃发展,无疑是我市农旅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精彩注脚。近年来,我市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的壁垒,通过“政策驱动+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三管齐下,全面推进农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踏入稻渔空间,田埂上人头攒动,挽起裤脚的游客将嫩绿秧苗栽入沃土,在泥香与笑语中重拾农耕意趣;漫步金贵牡丹花乡,姹紫嫣红的花海间,游人轻倚花枝,明媚笑容与盛放的牡丹共绘春日画卷;走进润丰村的智能温棚,氤氲果香扑鼻而来……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吸引了大量的返乡创业及就业人员,有效激发乡村活力,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转型。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将持续深度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以稻田画、农耕博物馆、牡丹花乡等为核心,串联周边山水风光、传统村落等资源,通过“农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等模式,持续推进“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形成四季有景、季季可游的农旅产品体系。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