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银川的街角巷尾兴起不少的路边烧烤摊。摊主打出的招牌简单也不失风趣,有叫“野摊”或“溜达串”主打一个松弛感,凭借独特的市井风味吸引了大量食客,虽然路边摊标价和烧烤店相同,但网络社交平台亦有不少推荐,生意还挺火。当然,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部分市民抱怨油烟熏呛影响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尤其在跑步或散步时多少会受干扰。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如何实现既保留城市烟火气又能够实现有效的城市治理,无疑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观点① 矛盾不可避免,治理需寻平衡
“野摊”的兴起,折射出的是大众对便捷美食与市井氛围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在维护城市秩序与居民生活品质双重保障的前提下,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并非不可调和,关键点就在于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以往的路边摊给大家带来的印象就是“脏乱差”,这也是很多城市和市民不愿意接受路边摊的根本原因。如果想要城市和市民接受路边摊,就需要对以往的形象进行“改头换面”。而这离不开城市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路边摊经营必须要进行科学谋划、精细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市民对路边摊最大的抵触原因,在于路边摊占用了公共资源,从而产生冲突。只要能合理化解公共资源使用上的矛盾,就能从根本上满足两方各自的需求,比如划定摊点位置和经营时间,还要考虑诸多公共因素,做到“不堵路、不扰民”,同时还要给予摊主们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经营,合理有序进行经营。让民众和摊主达到平衡,势必离不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市场监督管理、交管等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在管与放之间找到平衡,形成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
对于路边摊摊主,需要做的就是自觉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确保经营活动的有序和安全,降低对城市环境和市民的影响。同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对路边摊的认识和理解,注意食品卫生和交通出行,做个人健康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观点② 以规范促规模,释放新业态活力
路边摊也是商品消费趋势在线下的延续。注重规范管理的背后,也要注重引导小摊消费的升级,尽可能地让其释放出更强烈的消费带动能力,助力消费市场更加多元。
路边摊上年轻人是消费主体,他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追求便捷的消费体验,更偏好小而精的消费场景。流动烧烤摊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呼应了这一趋势。这些烧烤摊无需消费者特意前往大型餐厅,在街边就能轻松满足味蕾需求,既节省了时间,又增添了生活的烟火气。然而,要让这一业态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在规范管理中探寻业态创新的路径。
在经营方面,除了让经营品类更具特色化,以吸引不同口味的消费者,还需在环保和体验上多下功夫。技术革新是减少油烟污染的关键,采用新型的烧烤设备和净化技术,既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又能让消费者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就餐。同时,注重场景和氛围的营造,通过布置温馨的灯光、播放动感的音乐,满足年轻人追求情绪价值的需求。此外,流动烧烤摊还可以与露营、后备厢集市等新兴业态合作,打造沉浸式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别样的乐趣。
怀远观光夜市的蜕变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通过规范化管理,促使个体创业者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进而形成了强大的区域辐射力。这一路径,正是业态创新的核心所在,也为街角小摊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观点③ 统筹规划发展,打造城市特色
氤氲着烟火气的路边摊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深得一些城市重视,将其发展成为城市特色。银川也不例外,坐拥西北饮食文化底蕴,怀远观光夜市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的成绩,已然展现出小吃经济的巨大潜力。现如今,零散的烤串小摊渐成规模,必须防止其无序生长,并将这些分散的摊点资源整合规划,借以打造更具辨识度的城市美食 IP。
要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错位竞争,规划核心就要放在构建体系分层发展之上。以怀远观光夜市为标杆的高层级美食聚集地已成为城市地标,它们需要的是整合优质资源,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多元化文旅综合体;各县(市)区、商业零售企业近年来也推出了自己的深夜集市,数量上升的同时特色不够明显,需要有类似“一县一品” 之谋划,比如永宁县可结合葡萄酒产业推出 “微醺美食街”,灵武市可依托长枣文化打造 “枣香夜市”……以特色为牵引深入挖掘物产与文化,才能差异化竞争;这种特色牵引或可影响流动摊点,在经营品类和经营模式上做出改变,而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灵活布局、科学监管,满足市民即买即走需求的同时,为路边摊贩提供试错与成长空间,促其健康发展。
当然,分层发展并非割裂孤立,而是要形成有机联动,吸引流量的同时能够有效承接溢出消费,并借机完善便民服务。如此方能将 “野摊” 的零散烟火汇聚成彰显城市魅力的璀璨星河。
吴戈 周志翔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