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记者走进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唐米业”)“兴唐 石榴籽驿站”时,一场“民族团结一家亲”趣味文体活动正在开展,驿站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兴唐米业是一家集科研、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兴唐米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入企业发展当中,深耕宁夏大米产业,用“匠心”做优做强企业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工作创新之路。
“建立驿站的初衷,就是为了团结职工力量,更好地服务职工。”兴唐米业工会专干杨慧告诉记者,公司现有职工128人,少数民族职工76人。兴唐米业以石榴籽驿站为载体,创新推出“五心工作法”,用心引导强化教育、关心慰问走近职工群众、爱心奉献帮扶助困、走心服务尊重各族职工群众、安心学习公平晋升,让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尊重与归属。
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班组交流座谈会,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首倡党员联系结对员工制度……兴唐米业将“一家人”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积极通过管理到位、关心到位、服务到位、培养到位的举措,为大家办实事、解难事,营造和谐融洽的企业氛围。
走进宁夏兴唐稻米博物馆,馆中陈列着千年稻作文明的传承脉络。在馆内打造的“宁夏兴唐稻米博物馆”“躬耕新时代党群活动中心”“风物优品馆”“匠心家园5+品牌馆”,四个文化阵地里有形有感有效地突出深入开展“石榴籽”教育活动,并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兴唐米业”躬耕新时代党群活动中心,展示着党建引领下的奋斗足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企业党建及文化建设全过程。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工作22年的兴唐米业生产部经理杨小军感触颇深,因为在兴唐米业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2003年初入兴唐米业时,杨小军还是一名普通的打包工人。当时的生产线以半自动化为主,他每天重复着搬运、封袋等体力劳动。工作之余,他会仔细观察设备运行、记录生产数据,积极向老师傅请教,对技术的钻研热情始终未减。“公司当时也为我提供了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就这样日复一日,杨小军逐渐掌握了稻米加工的核心工艺。
2010年,他提出“谷物润糙调制技术”,通过调整稻谷润水时间和温度,显著提升了稻米出成率和口感,这一创新被迅速推广至全车间,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关键突破。
今年,杨小军被评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所在的生产车间率先推行“6S”现场管理,通过开展生产工艺知识竞赛、生产技能大比武、生产平台建设优秀践行者活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员工间的凝聚力。“工作中,我们车间的38个兄弟姊妹都是一条心,生活中,我们彼此间也建立起了深厚情感,各族员工相亲相爱、相互协作,公司为各民族员工提供了平等的发展平台。”杨小军说。
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内,金黄的稻谷正翻涌成新米,远方的田地上,一排排新插的秧苗也在黄河水的润泽中生长。在兴唐米业的梧桐树乡北滩村的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进行插秧作业。“最近到插秧时候了,我们几个组团过来,一天能挣个200块钱。”50岁的马红梅是北滩村村民,她告诉记者,这个基地让和她一样的村民有了“赚钱去处”。
“我们在梧桐树乡率先实行土地流转,建立高端产品种植基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唐米业总工程师马建林介绍,为破解小农户生产标准不一的难题,兴唐米业牵头成立银川优质水稻产业联合体,对产品进行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在农户放大集群优势、减少种植风险的同时,通过实现优势互补、产业抱团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通过建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以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已发展优质稻订单18万亩,其中产业联合体订单5万亩,每年带动农户增收2000余万元。从车间到田地,从技术创新到携手致富,兴唐米业在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用订单农业串起产业链条,孕育出了民族团结的新希望。
本报记者 张嘉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