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打击盗采、土地监管、应急测绘…… 我市自然资源领域已建成8座低空无人机场站 2025年05月23日  李姝

本报讯(记者 李姝)记者近日从银川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我市自然资源领域通过搭建“凤眼慧瞰”低空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在市民大厅、套门沟、马莲口等地建成并投入使用8座低空无人机场站,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管监测。

5月19日,记者在银川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看到,无论是远在贺兰山脚下的套门沟砂石矿区、滚钟口景区的成片森林,还是农田的边界、街边的围栏,甚至马路上的一处积水,都在“凤眼慧瞰”低空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上一览无余。据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该局联合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打造集数据获取、处理、应用于一体的低空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可对银川市辖三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非煤矿山采挖区、重点项目建设区、盗采行为易发区等进行实地巡查、综合分析、及时执法。

据了解,借助“凤眼慧瞰”低空无人机公共服务平台,可进行规划批后监管、土地批后监管、矿山日常监管、打击盗采巡查、应急测绘响应等智能监管,还能跨领域延伸应用,如快速发现违章建筑,监测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等。

“针对沟壑、密林等复杂地形人车通行难题,无人机通过灵活起降、多光谱监测、实时回传等功能,实现分钟级响应,有效消除巡查盲区,降低技术门槛和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能。通过多时相影像自动变化检测,精准识别违法占用土地行为,为执法部门提供有力证据,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现象。”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市自然资源局计划在银川市辖三区建设17座无人机场站,实现5分钟指点飞行,打造银川市低空巡检全视角。同时,通过主动探索无人机应用的多元化发展合作途径,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与相关企业及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构建区域低空无人机应用圈,实现资源和市场共享,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与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