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光伏蓝赋能生态绿 ——灵武市大力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月27日  李鲲鹏

在灵武市马家滩镇广袤戈壁上,蔚蓝的太阳能光伏板在炽烈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片“蓝色海洋”。这些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正源源不断地将充沛的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为电网注入绿色动力。

近年来,灵武市紧扣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和打造“能源之城”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大力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效改善区域微生态

驾车穿行在灵武市马家滩镇,昔日荒芜裸露的戈壁滩被连绵的光伏板覆盖,蔚蓝的太阳能光伏板下方,绿油油的小草正在努力生长。“宁夏生态系统脆弱的核心症结是降雨量稀少但蒸发量巨大,这就导致土地长期处于干旱缺水状态。”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西部城市发展光伏发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连绵的光伏板矩阵不仅有效阻隔了烈日直射,板下精心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让每一滴珍贵的降水都被有效利用,并滋养花草茁壮生长。

走进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建设现场,管桩密集竖立、光伏支架有序排列,工人正操作吊装机械,将光伏组件一块块安装到位。

作为自治区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园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正朝着2026年竣工的目标加速推进。目前,项目管桩施工累计完成约1170兆瓦,占比98%,支架安装累计完成约945兆瓦,占比80%,组件安装累计完成约543兆瓦,占比46%。项目建成后,将主要承担银川经开区重点企业绿电替代任务,预计每年可为园区提供18.12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占高载能企业用电量的18%。在节能减排方面,较同等发电量燃煤电厂,每年可减少55.64万吨标煤消耗,降低152.97万吨二氧化碳、108.75吨烟尘等污染物排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应用场景丰富多样

灵武市把新能源产业作为“1535”生态经济体系的主导产业规划打造,按照“1+2+4+X”总体思路推进建设,规划到2025年,新建约37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规模将突破652万千瓦。

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形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闲置空间资源。位于灵武市马家滩镇的国能宁东电厂西侧矿井疏干水聚集湖上,上万块光伏板如蓝色浮萍般整齐排列,在湖面形成壮观的“能源矩阵”。这个全国首个高盐度、高矿化度矿井水域漂浮电站,不仅开创了光伏发电的新模式,更实现了废弃水域的资源化利用。“矿井水因含有大量盐分和矿物质,在长期日照下水分会快速蒸发,导致水体盐度持续升高,最终会形成类似死海的高盐环境,湖中就很难再有生物。”国能宁东电厂相关负责人说,利用矿井疏干水聚集湖湖面架设光伏板,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减缓了湖中盐分的蓄积,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吸引众多水鸟在此栖息繁衍,最重要的是,有了漂浮电站,国能宁东电厂就可使用其发出的绿电,此举可降低厂用电率约0.34%。

近年来,灵武市抢抓国家能源革命和自治区创建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机遇,聚焦统筹推动新能源与火力发电协同共进、与储能同步发展、与化石能源优化组合,先后落地中环、华能、华电等一批光伏、风电项目,建成22兆瓦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国内首个矿井水水域漂浮电站、宁电投青龙山共享储能等多个示范项目,谋划实施永利2×66万千瓦煤电、昆工科技铅炭电池等能源项目,稳步推进银星、丁家梁、高闸、双马二号煤矿扩规增产,逐步形成了“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产业新格局,能源产业现已成为灵武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今年,灵武市谋划储备能源项目14个,总投资34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8.7亿元,其中,国能灵绍直流配套光伏复合、华能170兆瓦等7个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24亿元。

本报记者 李鲲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