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即将来临,节日的气氛也渐渐浓郁起来。传统佳节,粽香四溢,除了粽子,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值得品尝。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美食爱好者,请他们来分享各自喜欢的端午美食,这些美食食材简单,做法容易,十分方便在家复刻。
水晶粽:晶莹剔透的创意美味
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李韬喜欢尝试既有颜值,又有口感的美食,自从前两年被水晶粽晶莹剔透的外观所吸引,他每年都会做一些送给朋友。
做水晶粽需要准备好西米、粽叶和各种馅料,如红豆沙、芒果等。将西米泡水至微软,同时把粽叶洗净,在光滑面刷一层薄油,再取两片粽叶重叠,叶柄相对,窝出漏斗状。“这个步骤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不成功可以多尝试几次。”李韬说。
放入一层西米后,加入香甜的红豆沙馅料,再放一层西米盖住。接着,将多余粽叶折叠包成三角锥形,用棉绳系好。
烧开水后,将水晶粽放入锅中,中小火煮约半小时。煮好后,晾凉放入冰箱冰镇。冰镇后的水晶粽,透明的西米包裹着馅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吃的时候浇上椰浆,口感Q弹,香甜可口。
李韬说,除了水晶粽外,传统粽子也可以跳出红枣糯米的范围,尝试一些新的馅料,比如可选择芝士与牛肉作为馅料,腌制入味的牛肉块搭配拉丝的马苏里拉芝士,包裹在糯米中,蒸熟后的粽子奶香与肉香交融,口感层次丰富;还有清新的水果粽,将草莓、菠萝等水果切块拌入淀粉防止出水,与糯米一同蒸煮,粽子果香四溢,增添了清爽的夏日气息;梅干菜扣肉粽也是不错的选择,把五花肉与梅干菜炒至咸香软烂,和糯米层层叠加,让每一粒米都浸透肉香和菜香,肥而不腻。
绿豆糕:纪念与美味的融合
作为一名80后女生,张倩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说,绿豆糕是中国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属消暑小食。相传中国古代先民为寻求平安健康,端午节时会食用粽子、雄黄酒、绿豆糕、咸鸭蛋等食物。
做绿豆糕需要提前准备好食材,包括脱皮绿豆150克、细砂糖40~50克、无盐黄油50克、淡奶油20克、奶粉10克。先将绿豆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2~3小时,让绿豆充分吸收水分。泡好后,把绿豆沥干,铺在蒸笼布上,大火蒸25~30分钟,等到蒸熟的绿豆变得软糯,趁热用勺子将其碾压成泥。
接着,不粘锅烧热,倒入绿豆泥,用中小火慢慢翻炒。随着水分不断蒸发,绿豆泥渐渐变得浓稠。然后分3次加入软化的黄油,耐心翻炒至其完全吸收。再加入细砂糖,继续翻炒至糖融化,绿豆泥抱团不粘锅底。最后,加入淡奶油和奶粉再次翻炒均匀。炒好的绿豆泥色泽诱人,趁热将其放入模具,用勺子压实压紧,然后倒扣脱模,一个个精致的绿豆糕便成型了。放入冰箱冷藏1小时后即可食用,绿豆糕口感细腻绵密,入口即化,绿豆的清香与奶香完美融合。
闽南煎堆:补天的甜蜜期盼
作为从小在福建泉州长大,成年后才来到银川的女生,杨嫚从小就听长辈讲过端午节吃煎堆能“补天”的传说。“在闽南人的认知里,人们相信吃煎堆能填补天漏,祈求风调雨顺。”
杨嫚说,煎堆又称麦煎、麦狗煎,需要的食材有全麦粉、糯米、鸡蛋、食用油、花生、熟黑芝麻和适量红糖等。
首先,将80克红糖放入300毫升温水,再把全麦粉与糯米粉按3:1的比例倒入红糖水中,打入一颗土鸡蛋,用木勺搅动出细密的漩涡,等到面糊渐渐变得顺滑了,就可以盖上湿布让面糊醒发。
此时,就可以去准备馅料了,将花生捣成花生碎,再加入熟芝麻和红糖,搅拌上劲,就成了香气扑鼻的馅料。
接着,铁锅烧热刷薄油,舀起面糊在锅中铺成金黄的圆饼,圆饼边缘滋滋冒起小泡时,就可以翻面了。两分钟后,焦香的煎堆出锅,咬下去先是酥脆的外壳,内里却柔韧弹牙,麦香与蛋香在齿间散开,裹上满满一勺馅料,甜香混着坚果碎的颗粒感。
端午节的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美好的情感寄托。让我们一起亲手制作这些美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本报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