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天空湛蓝。近日,走进银川市贺兰县金贵牡丹花乡,麦田在微风中漾起千层碧浪,鼠尾草、小兰花、诸葛草点缀出夏日野趣,红红的桃子和番茄挂满枝头,处处是田园好风光。
金贵牡丹花乡的研学负责人刘莎说,虽然现在已经过了赏花期,牡丹、芍药都谢了,但目前正值采摘期,葡萄、桃子、铁皮西红柿等都很受大家欢迎。“我们园区主打‘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牡丹谢了有芍药,芍药枯了有果实。”刘莎介绍。
携手耕耘 开出共富花
2014年,宁夏好家乡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贺兰县金贵镇联星村的740亩土地,在这里精心打造金贵牡丹花乡项目。近年来,金贵牡丹花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发展牡丹产业,打造了一座集文旅、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都市圈“后花园”,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五星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也帮助当地各族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走进金贵牡丹花乡的果园,大老远就能听见利落的剪枝声和工人们的谈笑声。来自联星村的回族大姐马玉萍正在与姐妹们有说有笑地修剪树枝。这位在金贵牡丹花乡扎根十年的村民,也是这些年金贵牡丹花乡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见证人。“当初听说这边招人,我和几个同村姐妹就来了,没想到一干就是十年。”马玉萍摘下手套,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满是感慨。
联星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村,马玉萍选择在家门口的金贵牡丹花乡工作,既方便照顾家庭还能补贴家用。“以前种地,一亩地刨去成本,到手也就几百块,全家一年收入也只有四五千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算道,“现在在这里干活,每月工资能有三四千元,宽裕多了!”曾经戴着“贫困村”帽子的联星村,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动能匮乏,但如今,这里早已实现蜕变,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列,更被评为自治区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村,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马玉萍笑着分享:“现在家里换了新房子,还给女儿买了车。以前买东西精打细算,现在每个月有了稳定收入,花钱也不用那么紧张了。”更让她骄傲的是,金贵牡丹花乡近年来通过“导师帮带”,带动马玉萍等一批骨干农户成长为技术工人,有时,她和姐妹们还会受邀到周边农业园进行技术指导,每天收入可以达到400元。
在这里,除了能提高收入,更温暖人心的是各民族姐妹亲如一家的情谊。马玉萍说,以前大家虽然在一个村,但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常见面。现在大家每天一起干活,工作之余也会一起组织活动,连带着家里的孩子也玩到了一处。每逢“三八”国际妇女节,公司还会给女工们准备各类福利,大家也会在节假日期间互相串门,把自家的特色美食带来园区分享、品尝。
文旅赋能 结出同心果
如今的金贵牡丹花乡,花开朵朵,硕果累累,而在这里工作的各族村民也用勤劳的双手,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同心向荣的美好篇章。
金贵牡丹花乡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还带动了联星村及周边村子文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金贵牡丹花乡引导农户开展加工旅游商品、制作特色小吃等特色文旅经营活动,吸引了5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了100多户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每逢赏花旺季,周边的农家乐、餐馆也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消费者。
2024年“五一”期间,金贵牡丹花乡接待游客12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
在金贵牡丹花乡教育培训区,刘莎说:“这里平日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培训班,帮助各族群众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水平,培训中还会穿插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感。”
不远处,还有一个导师帮带基地,园艺专家会在这里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传授经验。这里还是周边乡镇互相交流观摩的平台,近年来,导师帮带基地共计接待来自全区的村党支部书记观摩团100多个,接待人数达到10000多人次。
在金贵牡丹花乡研学与团建活动室,不少游客正在这里体验团扇绘画与剪纸。“园区设置了‘非遗’手工活动区。”刘莎说,游客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面塑制作等手工项目,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园区还会开展知识讲座、石榴智趣竞答、“我是民族团结小达人”等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在各族群众心中。
继续沿着道路向前,金贵牡丹花乡木兰空间出现在眼前。据刘莎介绍,这里吸纳了周边各领域、各民族的优秀女性,是一个推动各民族女性创新创业、促进各民族女性人才成长的阵地,目前,园区已经带动周边20名妇女就业。此外,木兰空间还经常开展各类主题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族姐妹在相互交流间,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十年来,金贵牡丹花乡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制造、文旅等多领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未来,金贵牡丹花乡将继续以花为桥,以朵朵牡丹作为团结的纽带、发展的引擎,让各族居民共享发展的甜蜜果实。
本报记者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