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链上大产业
小葡萄穿上防护服
小庭院致富有“鸡”遇
智能化机械助阵出产精品小杂粮,科技赋能大青葡萄稳产增收,农村庭院养鸡蹚出致富路……仲夏时节,永宁县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特色产业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蓬勃生长,走出个性化之路,共同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活力图。
支部领办合作社 小杂粮链出大产业
轰隆隆……伴随着阵阵轰鸣,宋澄村小杂粮展示中心杂粮加工车间的一组组全自动加工设备,正在高效运转。只见粒粒水稻经过清理、脱皮等一系列精细工序,被自动加工设备分装成为一袋袋真空包装的大米,从粗加工到精包装,产品品质立马提升了档次。
“这是我们去年9月安装的精细加工机械设备,今年4月初步试运行,目前每小时能加工两吨精细大米,产品质量和包装都符合标准。”望洪镇宋澄村三队队长王新武看着包装好的大米,难掩喜悦。智能化设备的引入,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如今日常生产仅需1~2人即可完成。
宋澄村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和重要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超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其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也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凭借这些资源优势,宋澄村打造了300亩小杂粮加工基地,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但小杂粮基地此前经济效益有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宋澄村依托小杂粮种植基地,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模式,建设小杂粮加工车间及展示中心,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小杂粮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品牌化产业,以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加工厂预计9月正式运行,届时将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周边农户的杂粮销售提供便利。”王新武说,下一步,宋澄村计划注册品牌商标,持续完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让小杂粮成长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产业”。
科技赋能提质效 葡萄穿上“防护服”
在胜利乡八渠村大青葡萄种植基地,一排排崭新的冷镀锌钢架防雨棚整齐排列,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吸取去年持续降雨导致葡萄减产的教训,今年八渠村集体积极行动,盘活闲置资产并引入科技手段,启动大青葡萄防雨棚建设项目,为葡萄稳产增收筑牢科技防线。
该项目对原有温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采用冷镀锌钢架结构高标准拱棚和遮雨设施,为葡萄生长构筑起稳定可靠的环境屏障。“这些集遮雨、控温、水肥一体化、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拱棚,不仅能有效抵御灾害性天气,还促使葡萄萌芽提前、挂果期延长,大幅提升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与附加值。”八渠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学峰介绍,作为永宁县大青葡萄主产区,八渠村的大青葡萄是胜利乡中晚熟鲜食葡萄的代表,果粒饱满、果皮轻薄、果肉香甜多汁、含糖量高,多年来备受区内外消费者喜爱。目前,八渠村大青葡萄种植规模达255亩,其中村集体种植63亩,农户种植192亩,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去年,因本地持续降雨,大青葡萄在上市时出现裂果、坏果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品质和售卖。为此,今年村党支部未雨绸缪,在去年试验的基础上,启动八渠村大青葡萄防雨拱棚项目。如今,在科技的悉心呵护下,葡萄长势喜人。种植户张楠惊喜地发现,棚内葡萄硕果累累,预计8月10日就能上市,较往年提前约20天,而且挂果期和销售期将延长两个月,增收在望。此外,水肥一体化系统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既能减少水肥浪费、降低农药使用量,又能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除了聚焦发展特色产业,八渠村党支部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充分盘活葡萄架下的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种植2.5万株优质西蓝花苗,探索出果蔬套种、一地多收的新路径,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全新活力,实现“空中地下”双丰收。
庭院经济巧激活 金鸡养殖辟新路
“这批鸡苗养好了,少说也能给家里增添一两千元收入。”养殖户王学宁抱着新发的鸡苗,眼中满是对三个月后丰收的期待。在永宁县胜利乡五渠村,今年39户村民和王学宁一样,收到了村党支部发放的优质鸡苗,开启庭院养殖增收之路。
“我们严格按照每户上限50只的标准,第一批已为村民集中发放1206只优质大公鸡,第二批预计将为村民发放467只,以此助力农户发展庭院养殖经济。”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仁介绍,发展庭院经济,就是要盘活村民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近年来,五渠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抓手,深耕农家大公鸡生态养殖产业链,鼓励村民利用闲置空地、院落空间发展养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乡村振兴发展红利。
此次发放的鸡苗为精心选育的麻黄3号品种,不仅适应本地气候与养殖条件,且发放前已完成多次疫苗接种,每只鸡苗净重在4~6斤,成活率高达95%。为确保鸡苗健康成长,村委会安排村干部入户,根据农户庭院空间布局、通风采光条件,提供“一院一策”技术指导,从鸡舍通风温控、疫病防治到饲料配比优化等方面,全方位传授养殖技巧。
从宋澄村的小杂粮精深加工,到八渠村大青葡萄的科技防雨棚,再到五渠村庭院里的生态养鸡,永宁县各村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组织模式,精准发力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助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之路。
本报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