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车轮上的劳模杨士广: 当好移动“哨兵”与城市双向奔赴 2025年06月29日  高雯雯 王晨

当第一缕晨光漫过银川的街头,外卖骑手杨士广已跨上电动车,开启新一天的奔忙。7年时间,他用30万公里的骑行轨迹,编织出一张镌刻着城市温度的特殊地图,更以一颗热忱之心,在送餐路上写下与城市的温暖故事。从普通配送员到自治区劳动模范,从送餐路上的奔波者到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杨士广的蜕变之路,正是银川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准时送到,是我的工作准则。”这句朴素的承诺,是杨士广7年来风雨无阻的行动准则。无论是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还是错综复杂的交通路况,他总能想办法克服困难,将一份份热饭热菜准时送到顾客手中。面对顾客定位偏差、小区名称混淆等难题,他主动添加微信共享位置,用耐心与执着确保每份热餐准时抵达。“刚开始干这行是为了挣钱,后来才发现,这份工作藏着太多人间温情。”他笑着说,那些妈妈给孩子点的餐、儿女为父母订的饭、打工族填饱肚子的简餐,让他读懂了这份职业的意义——不只是传递食物,更是传递牵挂与暖意。

2024年,一纸兼职网格员聘书为杨士广的外卖箱注入新的使命。穿梭街巷时,他化身移动 “哨兵”:随手规整乱停的共享单车,及时拍摄反馈不文明现象,向居民递上政策宣传单页耐心讲解。“每天跑遍大街小巷,我们对城市的熟悉就是最大优势。”谈及这份兼职,他的自豪溢于言表。

这份转变源于银川对新就业群体的深度赋能。在兴庆区玉皇阁北街街道北关社区,定期召开的新就业群体座谈会架起沟通桥梁。“有些小区不让骑手骑车进”“希望能尽快解决养老保险续接问题”……骑手们的诉求总能得到积极回应。北关社区党委书记柴青丽说:“他们是流动的‘哨兵’,能帮我们把治理视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我们打造‘友好社区’搞好服务,建‘友好地图’规划路线,协调物业提供便利,就是想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杨士广的故事,正是银川市服务新就业群体、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缩影。近年来,银川坚持“思想引领”与“服务凝聚”双轮驱动,推动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从“零散式”转向“集约式”,促使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2023年11月,银川市外卖行业党委成立,通过流动党支部、暖“新”服务、技能大赛等举措,持续增强骑手群体的归属感。今年,《银川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导则(试行)》发布,将友好场景建设纳入民生实事,为新就业者构筑更坚实的港湾。

“能获得劳模称号,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今年“五一”,站在表彰大会领奖台上的杨士广目光坚定,胸前的奖章格外耀眼。他说,这份荣誉是起点更是责任:“国家关怀我们,我们更要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让这份‘双向奔赴’行稳致远。”

如今,银川街头涌现出越来越多和杨士广一样的骑手,他们穿梭于城市脉络之间,既是传递温暖的服务者,也是守护城市的建设者。这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也描绘着新就业群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画卷。

本报记者 高雯雯 王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