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宁夏首家“老幼共托·医养融合”健康综合体项目在金凤区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该项目位于金凤区凤悦巷宝湖华府小区11号楼,总面积1153.29平方米,共三层,旨在破解家庭“养老带娃”的双重压力,助力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一老一小”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养老以及幼儿托育需求也有了更高要求。社区建设老幼共托医养融合机构是整合民生服务领域资源的尝试,也是从需求侧改善民生福祉的有益探索。应对“养老带娃”群众需求没有统一的答案,“老幼共托”模式是新时代下解决这一需求的积极探索。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最大化供公共服务领域使用。基层社区空间有限,却要满足辖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将闲置托育空间改造为医养融合设施,既能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又能缓解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的矛盾。更关键的是,通过共享医疗设备、康复设施及专业护理人员的配置,可实现老人与0~3岁幼儿服务的同步开展,带动资源整合使用。
代际融合的社会价值更为深远。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与儿童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双方的认知功能与情感健康。老年人通过代际教学获得价值认同,儿童在跨代际交往中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这种双向赋能机制有助于打破“老年=负担”的刻板认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该模式重构了社区社会资本的生成方式——当祖孙辈在共享花园中共同栽种花草、在文化沙龙里共读经典时,代际隔阂转化为情感纽带,社区凝聚力获得质的飞跃。这种社会关系的重塑,恰是应对新时代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样的模式为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借鉴。传统养老与托育服务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导致政策资源难以形成合力,而医养融合机构通过“一址两证”的制度突破,实现了民政、卫健、教育等多部门监管的协同。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更为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撑。
老幼共托实践需要在试错中不断完善。新的模式需要新的标准和规范。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服务标准、预防代际冲突风险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需要通过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分级分类服务标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等系统性方案加以解决,让“朝阳”与“夕阳”在共享空间中交相辉映。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