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银川经开区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效,全力打好助企纾困、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法治保障组合拳,不断擦亮园区优化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为企业借力资本“架桥铺路”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近日,在银川经开区的一场新材料、新能源项目路演会上,企业负责人刚结束宣讲,多家金融机构便释放出投资兴趣,这一幕正成为银川经开区招商工作的“新常态”。
优质项目因融资难而落地慢,金融机构在风险防控方面也有诸多考量,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贷”“不愿贷”问题。银川经开区在与项目对接之初,便主动搭建融资桥梁,将传统招商中“先落地后融资”的线性流程,再造为“融资落地双轨并行”。于是,“融资前置型招商”应运而生。
“为了提升招商效能,我们创新性地将资本赋能深度嵌入招商前端,以金融服务为纽带,同步实现企业核心发展需求和园区吸引优质项目的双重目标。”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金融机构的专业尽调也为政府筛选出真正优质的项目,绿电和各类生产要素优势通过软性服务得以显现价值,园区也摸索出一套撬动上下游和生态圈的“打法”模式。
“‘融资前置型招商’模式通了,项目落地的周期会革命性缩短,我们的区域竞争力也能得到本质性重塑,从而逐步形成可持续的招商生态。”银川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何梅表示,新模式改写的不只是招商方式,更是产业逻辑,这意味着园区产业生态正从传统的“资源依赖”与“政策输血”,向以“金融服务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核心、集群发展为形态”的“价值共创”新范式跃迁。
如今,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流入科技创新的“万亩良田”之中,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多家金融机构陆续“落子”科技企业、开展贷款业务,资金链与产业链实现“融合共振”。
▶ 畅通渠道提高服务效能
4月1日起,新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生效执行,对适用场景、办理流程与内容进行全面优化。近日,银川经开区的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将新规要点条分缕析,精准延伸解读适用场景的关键变化,将政策条文转化为企业可感可知的操作指南。
“原以为整个流程会非常复杂,没想到从政策梳理、办理流程、资料审核到风险提示形成了服务闭环,新版证明的办结时限从常规流程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这张证件的背后,是公司与合作伙伴的重要零部件生产协议,更是企业扬帆出海、开拓国际市场的‘税务通行证’。”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李娜收到新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言语间满是惊喜。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虽然是“小块头”,却能迸发“大能量”。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聚焦小微企业打出“组合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强化招商项目落地服务,前置介入新引进项目,靠前服务。另一方面,打造高效诉求响应机制,设立便企服务站和政务服务窗口,集中受理、高效转办园区企业及职工诉求,开通7×24小时专员服务热线,致力打造“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全闭环”政务服务新范式。
同时,银川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实施“三个100”计划,即筛选100家工业型小微企业、100家科创型小微企业、100家商贸服务小微企业,建立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动态信息库,精准掌握企业经营发展动态,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仅上半年,银川经开区便为343家企业协调解决注册、审批、要素供应、融资贷款、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问题。
银川经开区将多措并举抓好中小企业“固本培元”攻坚、企业服务质效提升攻坚、资产管理运营模式攻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攻坚、统筹安全与发展攻坚等各项重点工作,助推经营主体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 多措并举筑起安全防线
良好安全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土壤。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在园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设置护企安商警务室,成为企业的“安全顾问”、员工的“贴心管家”,也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
在护企安商警务室,“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的承诺被落到实处。哪里警情高发、哪里噪声扰企、哪里是企业聚集的要道,哪里就有他们多频次、全天候巡逻的身影。同时,“重大项目警长制”“百警联百企”机制让护企安商警务室的服务更主动,常态化警企联席会解决了15件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实实在在护航企业发展、保障员工权益。
优化营商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是关键一环。“护企安商警务室主动打破壁垒,将服务窗口前移到企业‘家门口’。居住证、无犯罪证明、车驾管、出入境等61项高频业务,警务室都可以办,我们还推出了绿色通道、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暖心措施,大力推广‘宁警通’‘互联网+’线上办理。”该警务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一事跑多窗”到“一窗办多事”,流程的优化让企业和员工真切感受到便利。截至目前,护企安商警务室已累计办理各类证明、证件近900件,开通绿色通道40余次。
针对易引发风险的纠纷,护企安商警务室精准推送59份工作提示函,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也解开了园区群众和职工的心结。“护企安商警务室将继续突出打击整治重点,加强社会面防控,强化智慧警务建设,努力提升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工作水平,维护园区和谐稳定的‘大环境’。”该名负责人说道。
本报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