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贺兰县常信乡光明渔村的稻田里,1000多只中华鳖“长淮1号”在禾苗间穿梭游动。这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我国首个黄河品系中华鳖新品种,正以鲜活的姿态,印证着贺兰县渔业的创新活力。
作为宁夏水产品主产区,贺兰县在全国渔业版图上刻下鲜明印记——不仅承办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观摩会,而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也专项制定《全链条支撑宁夏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探索更多发展空间。
当南美白对虾在贺兰山东麓的盐碱水中泛起点点银光,当大黄鱼游进黄河古灌区的生态渔场,贺兰县正以“向盐碱地要效益”的实践,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渔歌。
产业版图从区域产区到西北渔业枢纽
在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渔业设施工厂内,数十个循环水养殖缸构成“数字渔场”的微观样本:虹鳟、鲟鱼等名优品种在循环水中游弋,水质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含氧量、PH值、氨氮浓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云端系统远程调控增氧机、投饵机,实现养殖污水零排放与效率效益双提升。该企业负责人石伟介绍,这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让鱼塘环境始终保持最优状态,而这正是贺兰渔业“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
记者从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了解到,当前贺兰县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分别占银川市的79%和宁夏全区的36%。综合产值突破9.14亿元,增速达16.3%。值得一提的是,这里80%的水产品辐射周边6省区,而贺兰县的海吉星渔业物流园更是成为连接东部湖北、辽宁、天津等渔业主产区与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
数据背后,是“盐碱地渔业”的独特优势:水产品亩均单产超过1000公斤,是西北地区平均值的近5倍,居西北地区首位,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的标杆。
技术突破 盐碱地里的“海鱼陆养”景观
在引入中华鳖“长淮1号”的过程中,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动对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通过加装纳米增氧设备、升级防逃设施、科学种植水生植物群落,同步应用陆基生态循环水技术与生物制剂调水工艺,创新性地构建起稻鳖综合种养体系。该模式将甲鱼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融合,通过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实现了水产养殖与粮食种植的协同发展,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探索出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径。
更具突破性的实践在于“海鱼陆养”——贺兰县率先与集美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福建重点科研院校深入开展渔业领域合作,将大黄鱼引入贺兰盐碱水中养殖成功。在蓝湾生态大黄鱼养殖基地,通过技术攻关,大黄鱼苗种超2000公里调运成活率达85%,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周期超11个月,部分营养指标超越传统海水主产区。
作为西北地区渔业转型的标杆,贺兰县已构建起多维度产业矩阵:受益于成熟的大黄鱼养殖体系,贺兰县顺利开展青蟹、黄鳍鲷、石斑鱼、大西洋鲑等经济品种盐碱地“海鱼陆养”规模化发展;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基地,让南美白对虾在西北盐碱水土健康生长;依托冷水资源优势培育虹鳟、鲟鱼等高端品种,逐步实现三文鱼工厂化养殖零的突破;鳜鱼养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苗种运输成活率99%,养殖成活率60%,平均体重380克,成活率高于20%的全国水平;通过“稻渔空间”立体种养模式,蟹田米溢价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形成“一水多用、生态循环”的贺兰范式。
未来蓝图 万亩零碳渔业园的“芯”突破
当前,为加快“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第一县”建设进程,贺兰县正积极谋划“十五五”渔业重点项目,引进海南蓝茵种业集团,打造万亩零碳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
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规划面积1.1万亩,总投资20亿元,将联合国内院士专家团队,集成英国Benchmark、马来西亚GK公司成熟技术,建设苗种繁育设施养殖示范区、大西洋鲑养殖核心区、水产品加工区、黄河“渔”文化展馆和国家水产重点实验室,配套分子检测、微生物检测及药残检测、生物育种等功能,开展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技术研究,开发多类耐盐碱水产品新品种。同时配套“宽沟深槽”陆基生态渔场及“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园区建成后,将着力打造西部渔业“芯”标杆。
从中华鳖“长淮1号”的稻田共生,到大黄鱼在盐碱水中的“逆生长”,贺兰县以“以水定产、以特取胜”的发展路径,让西北盐碱地变身“渔业粮仓”。如今,这片土地正以“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实践,书写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在贺兰山下唱响嘹亮渔歌。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