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探秘“苏超” 流量如何变为经济增量 2025年07月03日  皇甫世俊

“苏超”的热度不减反增!这场联动江苏省13个城市,搅动全国流量热点的地方赛事,正在用更加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流量”持续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增量”,展现了“苏大强”的真正实力。从各方媒体报道的内容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学习如何让体育文旅的赛事热度助推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

想尽办法吸引“流量”

“苏超”越来越火,江苏省的各主场城市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和球迷的“流量”。

以6月29日,在昆山奥体中心举行的苏州队对阵扬州队的比赛为例,43617名观众涌入现场,再度刷新“苏超”上座纪录。据苏州市体育局赛前披露,该场比赛前两轮抢票人数累计达144万人。

据《新华日报》报道,赛前,苏州市同里古镇率先宣布,6月28日至30日对扬州市民免票。早在6月15日,连云港队主场迎战苏州队时,当地提前官宣“跟着‘苏超’游悟空老家”活动,自6月13日至15日,对苏州市民免国有A级景区门票。

此外,景区还纷纷“加码”“加戏”:6月21日,常州队0比4负于南京队,前五轮全败且每场都被“剃光头”。赛后,常州市天目湖景区顺势宣布,从6月22日开始到8月31日,光头游客游玩山水园和南山竹海可免门票。

据媒体报道,在比赛场馆升级的加持下,“苏超”现场观赛人数从第一轮的场均7745人升至第四轮的25802人,第五轮揭幕战更是达到36712人。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该省3189位常住居民开展的“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调查报告显示,84.2%的居民有观赛意愿,52.1%的居民表示观看过“苏超”比赛,另有32.1%的居民表示目前没看但后续打算看。57.4%的居民明确表示会购票在本城观看主场比赛,28.1%的居民表示会购票去往客场助威。

以全域旅游思维破界

表面上看,“苏超”的参赛队伍打的是你死我活,但在实际的赛事运营上,却透露出了“全域旅游”的思维,大家整体一盘棋。

淮安市创新推出“自驾+赛事+文旅”主题活动,球迷凭票即可在赛场外兑换小龙虾、肉圆等美食;连云港市为异地球迷开通“零换乘”直通车,定制多条观赛接驳线,让球迷能轻松抵达赛场。

《新华日报》评论认为,“全域主场”正成为“苏超”火爆出圈的密码之一,这里的“域”,既是城市辖域,也是“舆论场域”。各主场城市借赛事东风“开门迎客”,既整合资源,也进行系统的优化提升,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全民足球”为底色,拉歌、斗诗,比海报、拼文物,“苏超”在线上线下掀起一系列互动营销,将足球竞技创新转化为全民共创、全民共享的文体商旅消费盛宴,力争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成为消费活力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助推消费如何实现

在无锡队与常州队的比赛前后,球场周边餐馆上座率高达150%,无锡小笼包等特色小吃日销量突破5万份,赛事周末酒店平均入住率达92%,精品民宿提前两周就被预订一空,赛事日地铁客流量同比增长28%,出租车接单量峰值较平日翻倍。

硬件上,江苏省完备的商业设施与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消费提供了坚实支撑;软件上,“官方搭台、民间唱戏、媒体宣传”的创新模式,让城市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协作。

自“苏超”开赛起,江苏各地组合拳接连落地:南京市发布《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十条措施》,淮安市推出《推动“品质江苏”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宿迁市出台《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一系列文件聚焦消费升级与市场活力激发,捋路子、出点子、扩盘子,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专家观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菡菡认为,体育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动能的关键在于让“体育+”变成“全民体育+”,应该在文旅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构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让所有消费者都有参与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实现从“网红”向“长红”的转变。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