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上江南到陇原大地,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变革正悄然加速。记者近期赴宁夏、甘肃调研了解到,精密传动齿轮的微米级咬合、超级砂型3D打印设备推动传统铸造业转型、马铃薯田里跃动的数据流……这片转型热土的产业根系正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抽枝展叶。
金融齿轮转动塞上江南
走进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力传动”)的生产车间,数十米高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上整齐摆放着风电装备的零部件,一台台仓储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执行运输任务。
这家在宁夏本土成长起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凭借为我国首台10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打造出偏航驱动和变桨减速器,填补了国内大功率海上风电减速器的空白。
“陆上大型风机偏航、变桨系统核心部件的突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威力传动董事长李想告诉记者,宁夏银行业的陪伴式金融服务如同精密的传动系统,贯穿企业成长全周期。
其中,中国银行宁夏区分行今年4月为企业发放股票回购贷款5400万元,成为宁夏唯一实现股票回购、股东增持贷款双投放的金融机构。宁夏银行以“陪伴式金融”见证了这家企业的上市之路:从20万元住房抵押贷款,到全区首期专利权质押融资突破传统抵押限制,再到如今超11亿元对公授信支持,银企合作已跨越20个春秋。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共享集团”),研制出超级砂型3D打印设备,其转型之路离不开交通银行宁夏分行、宁夏银行等机构的支持。
2016年,共享集团启动3D打印智能工厂建设时,交行宁夏分行为其提供了2.08亿元项目贷款,并在后续7年间三次追加授信,累计授信达4.88亿元。
“从智慧工厂建设到产业链金融布局,银行服务始终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共享集团财务总经理杨军说。
沿着产业升级的轨迹西行,位于银川西夏区的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棒正有序生产。这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是银川市政府引进的重大项目工程,背后是8家银行组成的73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农业银行宁夏分行作为牵头行,不仅承贷12亿元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更以“金融+非金融”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从协助企业解决采购、员工购房等问题,到组建银团贷款,银行服务已延伸至企业运营全链条。
产融链动激活陇原大地
从黄河之滨到陇中高原,甘肃银行业正着力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成大树”。
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德福新材料”)是一家从事电解铜箔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印制线路板(PCB)用12-105微米以及动力电池级4.5-9微米等。
德福新材料董事长张涛介绍说,这个比头发丝细十分之一的铜箔,承载着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其最薄处得益于金融的强劲支撑。“2021年,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核心设备,加快固定资产项目建设,是进出口银行甘肃省分行的3亿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支持德福新材料只是我们推动外贸领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出口银行甘肃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发挥外贸传统业务优势,通过“融资+融智”相结合,助力更多甘肃制造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在兰州兰石石油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兰石装备”),甘肃银行提供的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保障了其核心技术攻坚与石油钻采装备迭代升级。此外,甘肃银行以42.3亿元综合授信为兰石装备的母公司兰石集团构建“资本护城河”,双方通过定期交流,共同研判行业趋势,协商解决关键议题,实现金融服务与企业战略同频共振。
“我们不仅提供贷款,更要做企业的战略伙伴。”甘肃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杜晶表示,该行将充分发挥区域性商业银行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用好各项科技创新金融工具,支持省内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在陇中的旱塬大地,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搭建的“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正重塑这个曾以“苦甲天下”而闻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定西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定西是甘肃马铃薯产业的集中连片种植区,但山大沟深,农户居住分散,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很难触达薯农。”建设银行定西分行副行长张文斌表示,“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通过联通产业链一二三产各关键环节,使马铃薯产业链上的所有客群同台经营,形成共创价值链的生态网络。平台上线以来,直接服务薯农超2.9万户,助力产业链核心企业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蓝天公司”)收购马铃薯134.5万吨。
此外,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创新薯农专属大数据信贷产品——蓝天云贷,为薯农累计投放经营贷款8.9亿元,为蓝天公司及上游合作社提供流动资金、供应链贷款服务,累计投放贷款5.65亿元,让“定西土豆”真正成为“致富金豆”。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