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绿电园区拔地而起、“源网荷储”一体化与“风光氢”协同发力、共享储能电站“满格”保障……今年,银川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电牵引产业发展,加速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与新动能。在完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道路上,银川“风光”正好,“绿能”澎湃。
实现“黑启动”
为电网安全保驾护航
走进永宁县大唐闽宁绿电小镇100兆瓦/2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24个储能单元整齐排列,宛如一排排巨型“充电宝”。这座堪称“超级充电宝”的储能电站,已累计完成充放电2795万千瓦时。
传统的“跟网型”储能电站运行取决于电网的“心跳”是否稳定,一旦电网电流发生剧烈波动,它们便会随之“瘫痪”,不仅影响居民生活,也会造成产业损失。绿电小镇共享储能电站则是一位“主动型选手”,能够快速调整电压频率,主动参与电网调节,甚至独立支撑局部电网运行,这项创新技术在业内被称为“黑启动”。
“黑启动”是电网遭遇极端情况下的“重启”手段,堪称电力行业难度最大的技术之一。大唐宁夏公司永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涛这样比喻:庞大的电力系统如同百余根“蜡烛”,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所有“蜡烛”瞬间吹灭后,此时用“打火机”点燃其中一根“蜡烛”,其余99根能在30秒内引燃。这个点燃“蜡烛”的过程就是“黑启动”,它成功破解了传统电网失电后“用户无电可用、新能源无法发电”的双重困境。
“目前我们已具备‘黑启动’能力,计划今年9月进行实验验证。届时,这个项目有望成为宁夏第二家成功实现构网型储能‘黑启动’的电站,为银川电力安全保障再添重要砝码。”李洪涛表示,该项目去年底已具备24小时纯绿电供应能力。
既能应对极端情况,也能满足日常产业与生活所需,共享储能电站如同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待到用电高峰再将储存的能量释放,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与可靠。”李洪涛介绍,该共享储能电站可实现一天一充一放,单次可存储电量20万千瓦时,能够满足当地约2.4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有效助力电网削峰填谷、节能增效。
开辟“主战场”
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型储能技术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作为银川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银川经开区紧扣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将产业布局锚定下一代电池材料。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动力电池关键基材,金属钴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摆脱对钴的依赖,推进无钴化正极材料的应用,成为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把握行业风口、明确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
“历经多年技术积累,我们成功推出无钴化正极材料,使锂电池成本降低20%至30%,同时电池寿命显著提升2至3倍,为制造加工长续航动力锂电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伟介绍,这种无钴化正极材料名为富锂锰基,广泛应用于液态锂离子电池,目前公司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天津力神、鹏辉能源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汉尧是全球首家建成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线并实现批量化生产的企业,已成功推出多系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品。“富锂锰基材料作为适配固态电池的理想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和良好循环稳定性等优势,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胡伟强调。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标杆企业,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带动形成“原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闭环。银川经开区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吸引设备制造、储能系统、消费电子及电动工具等上下游企业集聚。自去年绿电园区试点落地银川经开区以来,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直接为园区部分企业提供低价绿电,使得生产电池材料的综合电费降低20%以上。
“我们正依托绿电降本与政策赋能,着力构建‘资源-绿电-产业-市场’四维协同体系,探索实现从材料端到电池制造,再到储能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这也标志着园区正式启动了具备核心技术、成本优势和低碳竞争力的‘下一代电池产业生态圈’的打造。”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