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让“生计”与“生活”各得其所 2025年07月07日  刘薇

城市治理现代化,不是消灭“烟火气”,而是用制度设计让“生计”与“生活”各得其所。7月1日,新版《银川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修订条例中,有关路边摊之规范引人注目,从“不得”到“合理、明确”等字眼变化可见,秩序在被重新定义,城市该有的模样也在被重新定义。

旧条例中,“不得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设摊经营、室内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和外墙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等刚性条款,曾让城市陷入“一管就死”与“一放就乱”的怪圈。商户想借外摆拓展经营空间,居民怕油烟噪声侵扰生活,管理者更常因“一刀切”陷入矛盾。看似是管理力度问题,实则是治理逻辑短板:当“管”成为唯一手段,秩序与活力便成了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新条例给出的原则是: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安全、交通通行,方便居民生活,并据此提出“合理划分区域,设置餐饮、集市、季节性农副产品销售等摊点,明确经营时间、经营范围;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并公布允许超出门窗、外墙进行店外经营、作业或者展示商品的区域范围、时段、业态,明确经营者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等管理要求。”

思维从“禁止”转为“规范”,便有了这份“允许清单”,时间、空间、责任三维约束,既满足了食客对“烟火气”的期待,又守护了周边居民的安宁;既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也让商户明白“自由边界”何在。就像一个可调节的阀门,让管理从“一刀切”转向精细化。深层意义,在于治理理念从“权力本位”变为“责权平衡”。

的确,城市治理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从去年10月施行的修订版《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到本月施行的修订版《银川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路边摊不再一禁了之,最大价值在于让规则从束缚人变为服务人,既释放市场活力,又以制度设计规避了无序扩张。当城市管理从一再严禁转向设计规则、从整齐划一转向多元共生,其目标不再仅是维护秩序,更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而构建的包容、活力、有温度的城市空间,让“生计”与“生活”都能被温柔托举。

好政策需要更好地落到实处,很多细则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优化调整,但执行中的复杂性在于如何适应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不可能简单套用统一规则。因此,新条例以“责任区制度”明确划定各区域责任人,包括属地街道、小区物业、各类经营主体等。执行权下放至基层,实则也在鼓励灵活施策,这就要求基层执法者、管理者兼具原则性与创造力,避免“躺平”式管理或过度加码,以维护秩序与活力之平衡为要务,绘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之繁华盛景。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