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合宜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曾经因“信息孤岛”而饱受困扰的零部件堆积、高库存成本问题,即将被基于数据协同的智能化系统彻底驱散。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在汽车工业非标机械自动化设备研发、精密加工等领域的硬核技术赢得了市场,却在快速发展中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如今,在六盘山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究中心的助力下,合宜科技正从传统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变。
“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究中心就像是企业的‘急诊大夫’,不仅能精准号脉、对症下药,还手把手指导我们从‘治病’走向‘强身健体’。”合宜科技综合管理部部长王浩的比喻,道出了企业转型的痛点与希望。过去,生产订单和设计图纸下达后,采购部门因不了解仓库库存情况,直接按单采购。信息的不透明导致重复采购成为常态,积压成本最高时竟占到单件成本的20%。企业曾尝试各种“土办法”——采购员抱着厚厚的库存清单人工核对,财务人员加班加点统计,但效率低下且疏漏频发。更令人无奈的是,以往接触的软件服务商更关注软件销售和服务费,对企业深层次痛点、实际应用落地和长期效益缺乏足够重视。
转机出现在银川市科技局推动的“六盘山实验室支持银川市装备制造企业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研讨暨合作协议签约会”上,现场,六盘山实验室与包括合宜科技在内的11家企业达成合作。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纽带,实验室将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关键领域为企业提供深度服务,为银川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事实上,签约前,六盘山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究中心技术总监郑吉德及其团队就已多次深入合宜科技车间一线。他们与操作工人面对面探讨流程细节,与管理层深入剖析管理难点,对企业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签约后,郑吉德带领团队迅速行动,通过对企业现有流程和生产数据抽丝剥茧,最终精准锁定了症结所在——设计、采购、仓储三大核心环节数据无法实时共享,这正是导致重复采购顽疾难以根除的根源。
针对这一痛点,团队结合合宜科技实际需求定制的管理系统即将上线。该系统实现了生产物料清单与库房库存的实时联通:设计部门上传物料清单后,系统会自动与库存数据比对,精准扣除已有物资;采购部门最终拿到一份经过系统智能筛选后的采购清单,只需按需采购实际缺失的物资即可。这套系统将为合宜科技在降低库存、精准采购、保障交付等方面提供强大支撑,预计可直接为企业减少约10%的库存成本。
“六盘山实验室以‘靶向治疗’的方式直击问题核心,通过高适配、轻量化的解决方案,为企业装上了驱动未来的‘智慧心脏’。”王浩感慨道。
合宜科技的蜕变历程,是六盘山实验室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银川工业的“最强大脑”和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这里汇聚了150余名科研精英,郑吉德便是其中一员。他选择回到家乡扎根,除了难以割舍的乡情,六盘山实验室提供的科研创新平台、完善的科研设施以及务实的服务理念,是吸引他的关键因素。在这里,他能够运用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厚积累,通过实验室搭建的企业服务桥梁,深度参与并推动银川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如今,六盘山实验室聚焦高端控制阀及智能控制器、智能铸造及工艺装备、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前沿领域,依托人才聚集优势、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已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通过搭建协同平台,实验室不仅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更致力于打破企业间的壁垒,推动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企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六盘山实验室副主任刘海波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实验室达成合作,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智能制造生态圈正在银川这片热土上加速成型,更多像合宜科技这样的转型故事正在上演。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