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良田镇移民定格瞬间 老照片里看幸福轨迹 2025年07月08日  刘旭卓

“咔嚓”……7月7日,在金凤区良田镇政府门前,一声轻快的相机快门声,定格了良田镇居民禹鹏娟兄妹三人的笑脸,也打开了禹鹏娟的“记忆隧道”。24年前,他们在同样的地方,拍过同样的照片。那张稍稍泛黄的老照片上,三个孩子并排站着,身后是新落成不久的良田镇政府大楼,路两边栽着稀稀拉拉的松柏……24年后,当年的孩童已长大成人,稀稀拉拉的松柏早已“长成”一片苍翠。

近日,良田镇举办了“红色领航新征程 移民光影映初心”移民老照片评选活动,这张照片,是众多征集而来的老照片中的一张,这些承载岁月记忆的老照片,记载着移民群众艰苦创业的旧时光。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昔日旧时光,已经蜕变出崭新的生活。

“命运被改写了”

一张稍显陈旧的照片上,从左到右依次是4岁半的禹鹏波、6岁的禹波、3岁的禹鹏娟,他们身后是当年新落成的良田镇政府大楼,路两边栽着稀稀拉拉的柏树,柏树后边,是遍野黄沙。

“我家是1997年从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良田镇的,拍摄这张照片时政府大楼才建成没多久,父母带我们来玩,觉得大楼气派,就给我们拍了合影。当时快中午了,太阳晒得眼睛都睁不开……”说起童年拍摄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今年30岁的禹波记忆深刻。说起往昔,他们虽不记得完整细节,但“漫漫黄沙”却成了最厚重的童年底色。

沿着铁路边去西夏区兴泾镇赶集,身后的黄沙地上,是一串串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上学的路上,道路两边会时不时刮起沙尘,有时候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除了环境,窘迫的生活也伴随着少年的成长路。“直到上初中,我们基本都没有零花钱,一个月能吃一根冰棍,都觉得可幸福了。”禹鹏娟的话语中,还能听出儿时的些许遗憾。

“命运被改写了!”聊到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最大的变化,禹波脱口而出。“生活和环境的改变很大,但最大的变化是思想,在这里,要靠自己,要靠双手去奋斗,只要努力,就会有光明的未来。”儿时父母在耳畔念叨给他们的话,如今从他们口中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24年后,当年的孩童已长大成人,接续奋斗。禹波创业做农资生意,禹鹏波在西夏区一家工厂上班,禹鹏娟从宁夏大学毕业后,回到村上当了村干部。他们当年站着的地方,如今一片翠绿,花开正好。

“玉米棒子都能长这么大,更何况人呢”

1985年,禹振学从老家搬迁来到良田镇时,随身带着9个马蹄笼子、6个陶瓷罐子、2个簸箕、1个风箱……十几年前,禹振学将当年这些“宝贝”整齐摆列,用鸡毛掸子掸掉了灰尘,认真地拍了照片留存。

“这个马蹄笼子用处可大了,里边装上馍挂起来,老鼠就咬不到,出门赶集也能用来装菜,下地摘菜的时候挎上,也方便得很。还有这个罐子,是用来腌咸菜的……”禹振学指着照片上的老物件挨个介绍的时候,他正坐在家里的客厅,这个两层的小洋楼,是政府在他的老院子上建起来的,有6间房,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生活便利,居住舒适。

有了冰箱,马蹄笼子就派不上用场了,腌菜罐子也闲置了,风箱更不用说了……但让禹振学没想到的是,当年费劲巴拉从老家带来的宝贝,放置在新楼房的任何角落,好像都有点“格格不入”,他没想到这些老物件有朝一日会“无家可归”。“我最后把这些老物件都捐给村上了,村上专门腾出一间房屋存放,让年轻人看看现在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禹振学对过往心存感恩,却并不留恋,“那些日子,太苦了。”他说。

“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去天安门,还去了两次。”禹振学说,在老家的大山里,他没想过能去趟北京,在搬来良田镇的时候,也没想过,但如今有出息的儿子带着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儿子带着我去的,他那时候在北京的机场工作,现在回银川了,没想到靠着孩子去了两次北京。”说起儿子,禹振学明显语速加快,言语间满满的自豪。

“刚搬来时真的苦,但种下玉米的第二年,我看着一个个粗壮的玉米棒子时,就没想过再回去,这儿的玉米棒子浇的黄河水,比我老家的两个还要大,我想玉米棒子都能长这么大,更何况人呢。”禹振学说。

“用红砖和混凝土盖起心气儿”

2012年,禹全芳抱着小女儿,一家人在即将落成的新房前合影留念。这间房子有了圈梁,“一砖到顶”是第三代移民房屋。十几年前的照片上能清晰看到一家人开心的表情。禹全芳清楚记得这间房子的造价是10万元。他说,这个数字,如果在当年老家的大山里,会是一辈子的奢望,但在移民搬迁至良田镇后,他靠着一头骡子替村民耕地,以及平日打零工挣钱,攒出来了一座新房,用红砖和混凝土,盖起了高昂的心气儿。

禹全芳凭着这股心气儿,一年年努力,一日日奋斗,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大女儿已经出嫁,生活美满,儿子毕业后正在找工作,小女儿刚参加完中考,正在等待成绩出炉。当年这张照片后的砖瓦房,他又做了修缮,在前墙贴上了漂亮的瓷砖。

“我们当年刚搬迁过来的时候住过地窝子,那算是第一代房屋,第二代是土房子,第三代就是砖瓦房了。”禹全芳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如今上了年纪的禹全芳不再出门找活了,他早出晚归,在自己家的温棚里忙活着,吊瓜、西红柿……一茬接一茬的蔬菜,也是一茬接一茬的希望,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拂了良田镇的每一个人,也包括禹全芳。聊到收入,他笑着说:“去年西红柿价高卖得好,我的两个大棚总共挣了七八万元。”“你是不是谦虚了,10万元肯定超了吧。”记者笑着问道。他咧着嘴应承:“差不多、差不多”。

“良田镇是养人的地方”

还原昔日场景时,金星村居民秦瑞霞笑着让妈妈再像当年那样抱着自己,妈妈冶银蝉被逗得大笑:“妈妈现在可抱不动了。”照片上泛黄的94-4-19字样,记录着照片的拍摄日期,也见证着秦瑞霞一家搬迁至良田镇的喜悦。

“秦瑞霞的作品《移民第二年迎来新生命》,1994年4月19日拍摄于良田镇金星村六队家里。1994年,从泾源县搬迁至良田镇的第二年,这家人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命。新生命的开始,也是美好生活的开始。”这是良田镇“红色领航新征程 移民光影映初心”移民老照片评选活动对这幅照片的评语,如今对比30年前后,“新生命的开始,也是美好生活的开始”这句话让人感慨万千。

当年照片中老旧的房屋,是秦瑞霞的父母打土坯墙建起来的,当年屋内能贴上旧报纸,除了干净整洁外,还显得喜庆;抱着秦瑞霞的冶银蝉,还有一旁秦瑞霞的干妈,长久在风沙中劳作的她们,有着北方农村妇女明显的“红脸蛋”……老旧的照片很模糊,又有点褪色,但她们脸上的笑容,却特别清晰,从大山搬迁至平原,这笑容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当年才出生2个月的秦瑞霞,如今已为人母,昔日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光亮的地板一尘不染,昏暗的灯泡变成了明亮的吸顶灯,家里摆上了好看的冰箱、饮水机……在良田镇生活了这么多年,秦瑞霞的妈妈和她干妈的“红脸蛋”也不见了,秦瑞霞和姐姐秦风霞听着别人的夸赞声长大:“这俩姑娘,长得真漂亮。”

“我们良田镇,的确是养人的地方。”秦瑞霞笑着说。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