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长城》
作者:翟禹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一直被视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标志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书选取自战国时期至近现代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18篇,涵盖了战国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以及秦、汉、北魏、隋、北宋、金、明等历代长城的相关内容。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与长城相关的历史文化,以期增进社会各界对长城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众多描绘长城的文学作品中,翟禹的《风骨长城》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和磅礴的气势,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别具一格的长城史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长城的雄伟壮丽与历史文化底蕴完美融合。书中对长城的描写不只是停留在景物描绘上,更深入挖掘了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
全书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展现了长城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紧密联系。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防御工程,长城见证了无数战争与和平、兴衰和荣辱。作者通过对长城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解读,将这些历史事件与长城故事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书中还涉及了长城沿线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长城脚下的村落、民俗活动,展现了长城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大量北疆实地勘察揭示,看似分隔农耕与游牧的城墙,实则为时间与文明碰撞的熔炉。长城两侧的壁画、雕塑与诗词歌赋,在作者笔下不再是静态装饰,而是活态的文化——匈奴的兽纹金饰与汉家的朱雀瓦当在烽燧下交织,元朝的骏马岩画与明代的琉璃鸱吻在关隘旁对话。
与传统的宏大叙事不同,作者将考古深入历史褶皱,让那些被正史湮没的“筑城者”重现。作者对宁夏盐池古长城遗址的剖析令人动容,炭化麦粒与陶俑残片揭示了工匠拖家带口劳作的场景,这些碎片在作者手中被拼合成了鲜活的图景。长城不仅是帝王的功业碑,更是千万无名者的生命纪念碑。这种“从夯土层打捞人性微光”的写法,使冷硬城墙升腾起人性的温度。
从书中可以看到长城在古代抵御外敌入侵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到长城在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从书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希望从长城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艺术风格上,《风骨长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书中对各种事物的描写既有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忠勇、丝绸商队穿越关隘的冒险精神,共同熔铸成跨越时代的价值链条。这种从历史中萃取光明的能力,使作者笔下的风骨长城既非虚妄赞歌,亦非沉重枷锁,而成为了可供当代人汲取力量的源泉。
毋庸置疑,《风骨长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和重要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它以长城为切入点,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长城的壮丽景色,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相信《风骨长城》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功俊(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