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春秋”典故与毛笔的故事 2025年07月09日  张鑫华

“春秋”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或人寿几何,也特指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即《春秋》一书所述的历史阶段。

历史是一门对系列事件进行检查和分析的具备因果关系的学科,每一个事件都有相应的因和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结果相当于秋收。这也是相传为孔子编订、涉及50余个诸侯国的灭亡、共记载242年历史的史书也被命名为《春秋》的原因。

韩愈《进士策问》记载:“春秋之时,百有馀国。”如此多的政权变化与更迭包含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一书在编修时采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述的“笔则笔,削则削”。“笔”是书的意思,“削”是删除,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该写的一定要写上去,应该删除的一定要删除。所以春秋笔法是用一种隐晦、细微和委婉的词句来表达史家观点的笔法,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比如谈及作战时,用讨伐的“讨”字,就是正义之师,用进入的“入”字,就是非正义之战。伤害他人性命用“杀”字,多是正义行为,用“弑”则为史学家所不齿,都有大道理在内。

当然,这也与刻在竹简上的文字不宜过多有关。纸帛诞生之前,古人以竹简记事,有所更改就用刀刮削竹片,称为“笔削”。“笔削”之前是“汗青”,先将青竹砍下,然后用火烤,在烤的过程中青竹会不断渗出水分,就像流汗一样,因此称为“汗青”。

《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虫,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那么,“笔削”之前有没有毛笔出现呢?答案是有的。“笔”实际上是后起字。起初,古人用“聿”(yù)来表示这个意思。

“聿”是会意字,本义是笔。一些甲骨文字形的笔头呈分叉状,看起来像是软毫。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在距今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及其他的流畅纹饰的笔触带有典型的软笔特征;而在距今4000~5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黑陶表面,所刻画的精细线条同样显示出柔软笔头的书写特征,这表明古人可能使用了类似毛笔的工具。由于青竹并非广泛存在的植物,因此,最原始的毛笔可能是动物毛发或植物纤维等柔软材料绑缚在木棍、骨棒上而成。

值得注意的是,“聿”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及其读音也为后世书写者点明了书写要领。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王羲之的书法自然舒展,这显然与古人持笔须正,心、手、眼合一,方可运笔的书写追求有关,与“聿”字象形所包含的要领相同。而其“飘若浮云”的自由洒脱与长期苦练的习惯有关,也与“聿”的同音字“驭”相合,即人驭笔,而不是笔持人。

至小篆时,这一持笔的形态已经弱化模糊。先秦时期,各国文字与方言发音存在差异,对表示“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汉字和发音也有所不同。《说文》曰:“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东晋训诂学家郭璞解释说这是“语之变转”。段玉裁亦云:“一语而声字各异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地书写和读音为准(书同文),将以上几种称谓统一为“筆”。

“笔”的繁体字写作“筆”,会意字兼形声字,从竹,从聿,聿亦声。古代的毛笔都是由竹制成,故从竹。简体的“笔”字最早发现于北齐的碑铭中,后来被确定为正字,成为我们今天的书写样式。

古人对毛笔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彤管”,以及后世戏称的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古代的毛笔一般用兔毛制作,也有用羊、鹿、狼、鸡、鼠、鼬的毛发制作的,如《书考一首》中的“五钱买得羊毛笔”,及《饮三好堂》中提到的“东坡居岭南,乃用鸡毛笔。仅闻值三钱,颇恨不容墨。”

毛笔是何人首创,尚不得知。殷墟考古研究表明,早在商朝就出现了毛笔,而湖北曾侯乙墓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文献多认为毛笔由蒙恬首创,如《史记》“始皇令恬与太子扶苏筑长城,恬取中山兔毛造笔,令判案也”,《古今注》“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这也是蒙恬被奉为“笔祖”的原因。当然,蒙恬可能只是毛笔的改良者,并非发明者。

张鑫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