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的发现,让今人得以窥见一段持续近两百年的神秘历史,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见证。
沿着地下通道,从现代感十足的西夏陵博物馆“穿越”至古老遗址区时,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作为宁夏首项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的保护与展示工程,以充满巧思的创新设计,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智慧保护 守护遗址本真
从2011年启动申遗,到2025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顾十余载申遗路,“保护”二字始终被放在首位。
聆听岁月回响,洞穿历史风烟。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其真实、完整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多年来,西夏陵饱经风雨侵蚀与病害侵袭,部分陵塔甚至存在倒塌风险。为更好地保护这处西夏时期的考古遗存,国务院于1988年将其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西夏陵获得最高等级保护。
多年来,西夏陵保护管理机构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对遗址进行常态化维护,并针对主要干扰因素对其实施专项保护措施,控制并显著降低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对西夏陵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影响,从而守护这片历史遗迹,延续其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
“夯土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本着真实完整性、最小干预原则,直到2000年国内技术相对成熟时,我们才与敦煌研究院展开合作,从本体加固和提高夯土表面抗风化能力两方面入手,探索适宜西夏陵的保护方法。”深耕西夏陵保护21年的原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马升林说。
“那次堪称陵塔保护最惊险的一役。”回忆2017年对9号陵进行抢救性保护的过程,马升林心有余悸。9号陵现地面建筑遗址仅存陵塔,这座高8.8米的陵塔由于历史原因被现代建筑紧紧包裹,拆除建筑与保护陵塔矛盾尖锐——稍有不慎,这座承载数百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就将毁于一旦。面对危局,专家团队联合敦煌研究院,以“科技+匠心”展开攻坚战。历经百余次土质分析与着力点测试,最终创新采用“柔性包裹+斜拉加固”方案:用特殊材料严密包裹陵塔,反向设置斜拉支撑后,再分阶段拆建并同步加固。当最后一块砖石安全移除,现场响起的掌声,是对文物保护者智慧与坚守的最好褒奖。
“近年来,我们的保护加固技术持续升级。例如,在锚杆材料上,结合传统工艺,探索使用毛竹锚杆;同时,探索通过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来实现预防性保护,尽可能延缓自然环境对遗址的破坏速度。”马升林说。
自2015年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以来,西夏陵引进了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显著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尤其在2024年,我们重点对现有安防监控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并新建了专门的监测中心,优化了相关软件系统。”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科科长任秀芬介绍道,“这套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持续监测各类影响遗址本体的环境因素,广泛采集数据。一旦监测数据达到可能危害遗址本体的阈值,系统将及时预警,相关部门会联动采取应对措施。监测的最终目标,是为遗址本体建立长效预防机制,并为保护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除本体保护外,周边环境整治亦是西夏陵保护的重要内容。2009年至2024年,西夏陵陆续实施了多项环境整治工程:建成安防系统,对陵区及各陵园实施封闭围护并落实专人日常巡查;搬迁陵区内生产生活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建设现代防洪工程,维护古代防洪工程遗址;完成西夏陵博物馆整体迁建与环境风貌优化等。
贺兰山山洪多发,西夏陵在其脚下矗立近千年而未遭毁坏,离不开陵区建造者修筑的防洪工程。“遗址中的防洪墙多建于地势较高、洪流湍急处,以石块堆砌、内填黄土而成;排洪沟则直接在地面开凿。”宁夏文物考古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介绍道,“这些工程均依山势地形而建,部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其蕴含的智慧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匠心设计 解码历史密码
世界遗产的展示与阐释是申遗工作的核心,也是专家考察的重点。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专业总工程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剑介绍,为了让西夏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团队精心构建了一套完整且独具匠心的展示体系。
在遗址保护规划层面,刘剑带领团队突破传统景区建设思维,将原建于3号陵旁的西夏陵博物馆整体迁至110国道东侧,并通过地下通道连接遗址区。这条“穿越时空”的隧道不仅是物理连接,更引导参观者在移步换景间完成古今对话。刘剑介绍,此举将大体量旅游设施外迁,有效降低了人为设施对遗址环境的影响,践行了世界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原则。
“我们希望每一位来到西夏陵的游客,都能通过我们的展示,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刘剑说。展示体系围绕西夏陵的遗产价值展开,精心构建以“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为核心的西夏陵遗产价值阐释体系,重点依托1、2、3、4、6号陵进行现场展示,各展示点位分别聚焦独特选址、陵园布局、陵寝制度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呈现西夏陵的深厚底蕴。其中,遗产现场展示在内容设计上紧密围绕遗产价值,在形式设计上采取简朴低调策略,在材料选择上充分考虑气候特点,注重观众互动性与参与性、提升参观体验,同时弱化展示设施对遗产整体风貌的影响。通过解说牌、模型、艺术装置、虚拟现实交互装置等多样化手段,将西夏陵的故事娓娓道来。
“解说牌创新采用陶瓷材质,其具有耐久性和耐候性强的特点,能在西北戈壁极端环境下,抵抗侵蚀风化,延长使用寿命,且是国内首创。它克服了早期解说牌易出现划痕、脱落的问题。”刘剑说,通透的不锈钢围栏则巧妙融入环境,既规范游客路径、限定其在通道内活动,又不显突兀;特定位置的“小脚印”标识,引导游客驻足特定视角,看到玻璃上绘制的历史建筑形态与后方遗址基座精准重合,直观理解建筑复原示意。
3号陵重点阐释了陵墓的建筑规制,通过复原想象图、建筑构件实物展示等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西夏建筑与中原文明的传承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遗址现场应用铁丝网艺术装置还原石像生、屋顶构造等,既保留历史沧桑感,又增强场景的“可读性”。“我们希望通过‘可触摸、可互动、可沉浸’的展示设计,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刘剑表示,项目团队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感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出遗址区互动装置、文物复制品触摸体验等特色环节。同时,依据申遗文本构建解说标识体系,将整个陵区转化为可阅读的“立体史书”,使游客在游览中系统了解西夏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环境修复 再现原始风貌
西夏陵,这座矗立于贺兰山冲积扇上的文化瑰宝,既不同于中原厚土下的陵墓,也有别于大漠草原的游牧遗迹,它是自然苍劲与文明柔和的独特交响。为助力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场以“再现原始风貌”为核心的环境修复工程在此展开。通过生态植被恢复与景观提升,这片土地重焕苍茫本真的历史气韵。
贺兰山下地理条件复杂,生态修复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迎难而上,以最高标准推进施工,从“让地绿起来”到“与环境融为一体”,凝聚各方力量攻坚。裴仙娥、潘存宝等资深专家率先破题,在植物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等方面提供关键技术指导,初期开辟的2块试验种植样区,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
生态修复团队以“贺兰山原生适应”原则,结合周边植物分布因地制宜种植,创新采用野草营养钵苗培育、保墒草帘铺设等技术,确保生态恢复效果。随后,银川市公园管理中心组织100余人、调用60余件工具,对西夏陵外围35万平方米绿地进行集中修剪,让景区沿线景观焕然一新。
经过不懈努力,在西夏陵申遗冲刺阶段,高质量完成29处、8.2万余平方米生态恢复点位的修复,种植苗木10.7万余株。曾经斑驳的黄土如今草木葳蕤,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重现生机,为申遗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由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实施的遗址区、缓冲区界桩围栏等工程任务同样艰巨,施工区域无水、无电,且涉及贺兰山山脊、无人区、铁路沿线等地带。为了节约时间保证施工进度,大家克服一切困难,从前期到石材厂催加工生产,到后期每天与施工、监理穿行于山野,协调解决难题,经过紧张的施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最终按时将每根重达100公斤、高1.5米的1000余根石材界桩以及12公里金属及混凝土桩、刺丝围栏精确地安装到了设计的点位上,用担当和实干交出了西夏陵申遗工程建设的优异答卷。
“那9条长约12公里通向各陵园的砂砾路,是申遗过程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惠晓丽的话语,道出了修复工作中的匠心与坚守。
为使道路与陵区环境浑然一体,同时避免现代材料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设计团队选择砂砾作为路面材料,且全程禁用水泥、沥青及大型机械,仅以人工摊铺的“古法工艺”施工。1500多吨碎石在20多天里化为蜿蜒的平整道路,既防扬尘,又与历史风貌相融,仿佛自远古绵延至今。
如今,西夏陵每天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修复后的生态景观与静默的陵墓相映成画,脚下的砂砾路低调而庄重。这场以“再现原始风貌”为目标的环境修复工程,不仅让历史瑰宝重焕生机,更以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负责的初心,为西夏陵步入世界文化遗产殿堂,铺就坚实基石。
从古老的遗迹群落到充满现代气息的展示空间,西夏陵的保护与展示工程,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探索。在这里,历史不再遥远,文明始终鲜活。
本报记者 鲍淑玲 李阳阳/文 鲍淑玲/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