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

时光为证 回望风雨兼程申遗路 2025年07月12日  李阳阳 鲍淑玲

“申遗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项世界遗产,都凝聚着一大群人的心血与汗水。”在6月26日举办的西夏陵申遗媒体通气会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掷地有声的话语,叩击着每一位与会者的心弦。

当西夏陵近千年的故事在世界舞台回响,谁又能说清,这背后凝聚了今人多少智慧与汗水?五十三载研究保护、十余载申遗跋涉,让我们跟随西夏陵申遗保护的时间轴,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征途,致敬每一份深藏功名的奉献与执着。

发掘,千年沉睡终苏醒

西夏陵,在岁月的长河中,以遗址状态静静矗立了近千年。上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贺兰山时,被山脚下一片圆锥形“土堆”吸引,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景象,并收录在《中国飞行》一书中。这张航拍照成为迄今为止西夏陵最早的影像资料。

这些土堆是什么?卡斯特的疑惑,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西夏陵考古工作的展开,逐渐明了。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经过调查确认贺兰山东麓的大型墓葬群为西夏陵。此后,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西夏陵初步考古研究工作陆续展开,发掘了6号陵、4座碑亭、1座献殿以及3座陪葬墓,对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为西夏陵提供了考古实证。其中,通过对7号陵东、西碑亭的发掘,确认该陵为西夏仁宗仁孝的寿陵。

在考古发掘西夏陵的同时,保护这一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的脚步也从未停歇。1985年,西夏陵被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重点区域设置了安全围栏,对部分遗址进行了临时支护。在研究保护工作基础上,1986年西夏陵(3号陵)首次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

1988年,西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在国家文物局支持指导下,西夏陵保护范围公布,《西夏陵保护规划》《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实施,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设立,夯实了依法保护基础。

不仅如此,还实施了南区防洪工程与3、6号陵保护工程,开展了1、2、4、6号陵抢救性保护,开启了西夏陵近30年科学保护之路。在保护工作支撑推动下,西夏陵文物考古研究持续推进,开展了3次陵区调查,完成陵区平面图和部分帝陵等平剖面图绘制,并初步确认9座帝陵。

申遗,与世界对话

“当今,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彰显出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是我们申遗的意义。”陈同滨说道。自2002年开始参与申遗项目,她参加了良渚古城遗址、元上都遗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等多个申遗项目,此次她担任西夏陵申遗文本的负责人。

申遗就像一扇窗户,让世界了解、走近中国文化。参与申遗20多年,陈同滨对此深有感触,“在申遗的世界舞台上,可以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各种特质和属性,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我们祖先创造的历史智慧,以及对现在和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在她看来,申遗的意义远不止增加一个金字名片或旅游宣传亮点。

正如陈同滨所言,西夏陵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向国际社会系统展现了我国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所开展的长期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向国际社会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生动讲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与此同时,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向国际社会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进一步介绍我国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在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合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后,西夏陵申遗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

2012~2023年,在西夏陵申遗全面提速阶段,完成了大量工作。比如,全面系统调查陵区不可移动文物,陆续完成4、6、1、2、5、7、8、9号陵和43座陪葬墓保护工程。比如,开展土遗址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系列研究,持续推进西夏陵安防工程、防洪工程和环境整治。再比如,成立西夏文化研究院,完成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建设,初步建立监测档案系统。

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确定为“十四五”重点推进的申遗项目。

十余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寥寥数语可道尽,却道不尽万千身影的默默耕耘。

陈同滨在新闻通气会上曾提到,从遗产保护角度看,西夏陵的保存状况远优于许多同类遗产。因此,初涉西夏陵申遗工作时,她曾以为难度不大。然而,深入研究后发现,相关史料甚少,申遗文本编制面临挑战。虽几经停顿,但大家秉持“用事实说话,用材料说话,摆事实不讲道理”的精神,迎难而上,最终高质量完成了申遗文本编制。

9号陵加固保护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曾让原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马升林彻夜难眠。“陵塔与周边现代建筑相互支撑,拆掉现代建筑,陵塔没了着力点就会倒塌。存在了几百年的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手里倒塌,既是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也是我们终身的遗憾。”马升林介绍,为了保护好9号陵陵台,管理、保护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多名考古、文保等专家,仔细研讨制定解决方案,期间做了土质、着力点、防护措施等多项试验,在反复试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敲定加固保护实施方案。

这仅是西夏陵土遗址保护的一个缩影。西夏陵土遗址保护采取了保护管理机构与高水平科研机构长期合作的模式,这一模式从1999年持续至今。期间,西夏陵区管理处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实施了9座帝陵和51座陪葬墓的保护工程,消除了西夏陵文物本体安全隐患。2013年设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工作站,2024年签署西夏陵日常保养维护合作协议,持续推进土遗址保护理论、技术科研。

冲刺,众人风雨同行

十年磨一剑,霜刃今朝试。经年累月的精心打磨与沉淀铸就了坚实后盾,2024年,西夏陵申遗进入提质升级阶段。

202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西夏陵作为我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会同自治区文物局,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完成西夏陵申遗文本,并于当年1月30日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自治区与银川市分别组建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申遗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军地协同管理机制,形成跨部门工作合力,取得一系列工作突破。

实施西夏陵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西夏陵区管理处统一管理模式,完成价值标识系统及服务设施提升,建成博物馆遗产价值展示专题展览。

……

势如破竹地前行中,有一群风雨同行之人。

“攻坚战的那200多天,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200多天。”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专业总工程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剑说。刘剑参加过多个申遗项目,以前他主要以专家的身份指导地方申遗。西夏陵申遗过程中,他拥有两重身份,既是申遗的咨询专家,又亲身参与到遗址现场展示提升工程的建设中。“那200多天,我感受非常深刻。银川市高效的动员能力、优秀的保障机制以及大家拼搏奋进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刘剑特别提到,在申遗冲刺阶段,许多银川市民也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申遗中,比如,周边市民积极来到现场,捡拾垃圾、石头等,为西夏陵环境整治作出了贡献;比如,银川市民积极参与西夏陵摄影作品征集活动,这些精美的照片在西夏陵地下通道展出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七月盛夏,接近40℃的高温,加之贺兰山冲积扇独特的地理条件,周围没有高大的乔木,骄阳毫无保留倾泻直下,炙烤着忙碌的工作人员。面对这样的作业条件,大家没有丝毫退缩。”西夏区自然资源局林业高级工程师马军在他的工作纪实中如此写道。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所在的西夏区自然资源局绿化工作组高质量完成了西夏陵周边24处20.8万余平方米生态恢复点位的植被保护修复工作,不仅如此,工作组还做到了新栽植被与原生植被保持一致,甚至生长高度、颜色也与原生植被相近。据他回忆,那段时间,工作组克服了天气、施工场地交叉和多方共同作业等一系列难题,驻扎一线,多次在深夜坚守施工现场。

成功,只是新起点

7月11日,捷报从法国巴黎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十三年研究保护、十余年申遗之路,在此刻汇聚成跨越千年的荣耀与欣慰。然而,当成功的喜悦弥漫,受访者却异口同声:“申遗成功,只是新起点。”这朴素的话语,凝聚着深情,也指向西夏陵更辽阔的未来。

“西夏陵申遗是对西夏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的一次极大促进,但是有关它当年是什么样的或者蕴含什么样的智慧,我们了解的太少。所以,申遗成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对它进行更多的、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我相信,如果能够投入更多专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陈同滨说道。

“申遗成功将显著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众多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后,游客量均迎来爆发式增长,我们期待更多游客前来感受西夏陵的历史和文化。然而,机遇也伴随着新的管理挑战:如何在保障游客高品质体验的同时,确保遗产区环境不受破坏,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剑说道。

“申遗成功后,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灿烂篇章,是西夏陵博物馆最需要做好的一项工作。”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表示,“前路漫漫,未来工作中,期待更多执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研究的同仁与我们同心戮力,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千帆历尽,载誉而归。新程已启,惟以使命为楫,奋楫文明星河;初心做帆,再越万里雄关。

本报记者 李阳阳 鲍淑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