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圆梦世界遗产千年荣光共传承 ——“世遗西夏陵:千年见证文明交融”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侧记 2025年07月13日  李阳阳 鲍淑玲

7月12日早上,天气格外晴朗,西夏陵静静矗立在贺兰山脚下,一如过去的近千年。然而,这个清晨又不那么寻常,就在十几个小时前,从法国传来喜讯,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怀揣着喜悦与自豪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至,在西夏陵博物馆前集结,他们为一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而来,为见证历史时刻而来,更为保护与传承而来。

不“守时”的观众

“方书记,咱们的愿望成真了!”7月12日8时15分左右,西夏区宁华路街道平吉堡社区党委书记方媛刚来到西夏陵博物馆前,就看到了喜笑颜开的社区居民陈永兴——一名从小在西夏陵附近长大、对此地怀有深厚情感的老叔。

方媛是来参加“世遗西夏陵:千年见证 文明交融”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的。她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达现场,却意外发现自己并不是最早的人,彼时社区自发前来的居民已有四五十人,尔后又陆续自发来了不少居民,前后大约有百余人。

“我们真是太开心了,昨天晚上大伙儿没睡,一直等着消息。申遗成功后,微信群、朋友圈都炸了锅,除了转载的新闻,就是居民自豪、激动的情绪表达。”方媛介绍,该社区位于西夏陵缓冲区内,这些年,西夏陵的发展也带动了辖区就业以及农产品的销售。西夏陵申遗期间,社区许多居民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如今申遗成功,大家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更不愿错过这场庆祝活动。

福建省游客程丽红一大早就来到了西夏陵,在路上看到庆祝申遗成功的横幅以及西夏陵博物馆前搭设的活动舞台,她很快意识到这个景区发生了件大事。看着西夏陵博物馆前一张张挂满喜悦的脸庞,她也被感染了。“我来得真是恰逢其时,能在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第一时间到这里,我感到很幸运。相信在这里,我会收获很多。”程丽红认为,通过与历史遗存的时空对话,真正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法隐藏的喜悦

“让我们通过一段珍贵的影像,重温西夏陵走向世界的申遗之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性瞬间!”主持人此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舞台正中央的大屏幕,许多观众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段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宣布西夏陵申遗成功的纪实片段。

这段视频让银川市委外事办公室的三级主任科员李东彬久久不能平静,与前一夜初看时,心情别无二致。去年8月,李东彬进入西夏陵申遗工作专班,他的主要任务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的验收专家做翻译。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李东彬足足做了3个月的准备工作,期间他把陵区逛了无数遍,又一遍遍地与敦煌研究院以及申遗文本编制的专家研究陵寝、夯土结构等核心信息的翻译问题。“看到西夏陵申遗成功,作为一名银川市民和申遗工作者,我感到无比光荣。”李东彬介绍,他曾有过8年的导游经历,未来还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做好西夏陵外语讲解服务。

“西夏陵是中国的第几个世界遗产?”

“60个。”

“西夏陵是宁夏的第几个世界遗产?”

“第一个。”

在互动问答环节,主持人的问题再一次点燃了现场观众的自豪感,抢答声此起彼伏,每一句高声回答中都带着笃定和自信。李莉在主持人话音还未落时,就已将答案脱口而出。“作为银川市民来参加这次活动,我非常激动。西夏陵申遗成功,填补了宁夏世界遗产的空白,也将为宁夏带来更多机遇,为银川提升知名度,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受益者。”李莉说道。

传承的荣光

活动还邀请了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建录,北方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蕤,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建军等资深专家代表,为市民解读西夏陵的魅力所在。“西夏陵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因为它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按照相关规定,符合一条标准就能入选,西夏陵符合两条标准,简单说,就是见证的价值、交融的价值。”杨蕤在舞台上朗声说道。

申遗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专家学者的坚守、探索和奉献,他们的付出为申遗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学术基石。当天前来庆祝西夏陵申遗成功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他们和市民群众一样,感受着成功的喜悦。“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消息让我彻夜难眠。如今,我们的西夏陵不仅是银川的西夏陵、宁夏的西夏陵、中国的西夏陵,还是世界的西夏陵,我为此感到荣耀和喜悦。”宁夏文物鉴定委员会副研究馆员马升林说。

申遗成功的荣光背后,不仅有专家学者的智慧心血,更凝聚着千千万万市民的热爱与守护。在漫长的申遗路上,无数普通人以最朴素的情感与最坚实的行动,共同书写着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篇章。活动现场还为参与申遗工作的市民群众代表颁发《公众参与西夏陵申遗纪念证书》。初中生王诗迪也是获奖者之一,她说:“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豪感,也让我明白了历史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我们脚下土地的精神血脉。作为学生,我们正站在传承的节点上。我们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守护者,理应去传承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在歌舞《中华手拉手》中结束,仿佛在告诉每一位观众,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创造者,故事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李阳阳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