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的热词,激发了年轻人“说走就走”的热情,“一票难求”的盛况更是直观展现了年轻人对历史文化认同的强烈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所大学校不仅是收藏与展示文物的场所,也是承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容器”,强化民族认同的“塑造场域”。
当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其增进共同性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凝聚与强化的核心支撑,因此,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讲透、讲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一本“立体活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夏陵以其丰富的文物古籍资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此,西夏陵要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活教材”,就要构建形、气、意、感四位一体的架构,从文物古籍、叙事主题、精神内核、叙事方式四个层面达成形气贯通的状态。
一 西夏陵应成为一部“有形”的立体活教材
“有形”要义旨在让馆藏文物得到充分展演,既要让未能展出的文物“复活”,也要让展出的文物有“活力”。文物之所以“活”,在于数智技术的赋能,使得它们能够焕发出第二次生命力。据统计,西夏陵出土文物古籍超过一万件,而囿于展馆空间与修复保护的需要,部分文物还处于“失语”的状态。为更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丰富观众感官体验,让文物从静态陈列走向活态表达,西夏陵博物馆应顺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积极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努力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路径,科学运用AI数字化修复、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数智技术,让暂时沉寂的文物在形式上“活”起来,让大众能够直接触摸文物背后的历史,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融汇一体强劲的脉搏。
当前,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发展,“流量”成为衡量文物与博物馆传播力、生命力的标准。为满足流量需求,促使文物“出圈”,部分博物馆在数智化实践中趋于功利化、娱乐化,这无疑削弱了文物本身所承载的教化与实证价值。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文化与记忆,每一次科技与文化的碰撞,都要以文物的内涵为主。文物“活起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而是通过创新手段将文物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价值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启迪当下,不是所有文物都需要“活化”,也不是所有的“活化”方式都恰当。在以数智化手段赋予文物“有形”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确保文物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避免数智化呈现造成历史文化语境的丧失,更需在“大流量”的浪潮中,坚守文物正史的分量及其育人的核心价值。
二 西夏陵应成为一部“有气”的立体活教材
“气”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具有贯通一切形质之意。对于西夏陵而言,把握好“气”就是以文物之形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纬,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底气。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传承文明与知识生产的重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是当前博物馆的时代命题,但让文物明确“说什么”才是关键,即确定文物的叙事主题与叙事内容。西夏陵作为辽宋夏金时期多元文化互鉴融聚的缩影,出土的金银器、陶瓷、石刻、木雕及典籍等珍贵文物,无一不印证着党项人是在采借、吸收与融汇多元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生活习惯。
因此,西夏陵要做“有气”的立体活教材,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中,沿着共同性挖掘文物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讲准、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逻辑。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历史叙事,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把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转变为大众听得懂、有所思、有所悟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 西夏陵应成为一部“有意”的立体活教材
“有意”不同于物质层面的“有形”,是要反映在公众的心田脑海,使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作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西夏较开明的政治、文化政策,推动了族群向中原内迁,促进了族群大交融,加速了各族群更加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
因此,西夏陵要成为一部“有意”的立体活教材,应当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公众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征,并认识到这种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正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四 西夏陵应成为一部“有感”的立体活教材
“有感”就是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染力、感召力。西夏陵呈现出“有感”,要促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叙事由“集体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升华为“集体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共有的心理感知,激发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认同感、亲切感,做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一转向就需要讲解人员的润心与赋能。
讲解员作为联通文物与观众的桥梁,承担着替文物“说话”,穿透观众认识盲区的功能。让讲解内容具有感染力,不能脱离真实的基调。生动的细节离不开深入的挖掘,精确的史实离不开翔实的考证。讲解员要紧扣各民族交融汇聚的主题,持续深化对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做到讲解是有感而发、有思而发,不当“传声筒”“复读机”。需以微观视角深入挖掘,以细腻语言精雕细琢,将“馆中静默之物、史中鲜活之人、脑中澎湃之情”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寓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是沉甸的历史叙事,宏大的政治议题,更要有街头巷尾的烟火叙事。讲解员要以西夏陵历史为起点,以多民族互嵌融合为中介,用更具感召力的话语凝聚主体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