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草木年轮里的时间密码 ——读《小城又黄昏》 2025年07月15日  彭忠富(四川)

本书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篇篇如珠玉般温润透亮,盛满了生活的诗意与人间的温情。作者以学者般深邃的目光与诗人般敏感的心灵,在生活的褶皱间采撷灵感,于平淡中见深邃,在简单中识大道。

初雪时路上行人走过的印迹、5月天空上摇曳的风筝、长白山上顽强生长的岳桦、草原上绽放的格桑花……世间的一草一木经由作者笔墨的点染,皆成为描绘时间的形体、谱写生命的诗篇。作者的文字素雅清逸,于素淡笔墨间蕴含悠远哲思,淡淡愁绪与脉脉温情交织如水墨氤氲,对故园的凝望在时光的流转中,终化作对人生无常的释然。这是对逝水年华的深情回望,更是一篇献给时光与人生的散文华章。

当我们谈论时间,往往陷入抽象的思辨。而《小城又黄昏》却将时间化作可触可感的草木、鸟鸣与旧物,在千字短章里编织出一部关于时光、生命与情感的私语集,让读者在小城黄昏的光影里撞见岁月的温度与生命的哲思。

在作者笔下,自然从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时光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岳桦》中,长白山的岳桦树“匍匐着将身躯贴向山体,又在斜上方吃力翘起树梢”,这一挣扎的姿态藏着命运的密码:它们曾是峰顶“白衣白马的少年”,却因火山喷发被迫折返,在绝境中重构生命形态。从白桦到岳桦的蜕变,不仅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更是一部压缩的时光史——命运的重击让生命褪去浮华,在倔强中生长出更坚韧的质地。

在《深秋问叶》里,落叶在园区铺成明黄与殷红的锦缎,作者与树“相对而坐,以心交谈”。树的年轮里藏着时间的轮回,而人如“无桨之船,在时间里漂泊”。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照,既呼应着庄子“方生方死”的哲思,又以极日常的场景消解了抽象感——当我们踩着落叶听“沙沙”声,何尝不是在叩问自己与时间的相处方式?科尔沁草原的向海,则在《蜃景》中演绎着时光的荒诞与怅惘。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短暂在此碰撞,让“失去”的痛感更显锋利:当我们妄图留住时光,最终发现,真正该学会的是与流逝和解。

作者擅长从生活碎屑里打捞真理,让平凡故事生长出思想的枝蔓。在《凤凰牌自行车》里,一辆自行车承载着时代记忆与个人执念:为买车节衣缩食的两年,是“全部的生活”,然而到手后却发现不会骑。推车时的窘迫、扛车时的“顺畅”,暗喻着生活的意义——我们追逐的目标,或许只是执念的幻影,而真正的掌控,始于与“不完美”共处。在这些日常叙事里,哲思不再是高悬的理论,而是渗透毛孔的生命体验。

如果说自然与日常是作者观察世界的双瞳,那么情感则是他文字的脉搏。在《父与子》里,父子间复杂的羁绊跨越了惧怕与愧疚:童年记忆中那个不苟言笑、要求严格的父亲,离世后却在作者的梦里充满了慈爱。这种情感的反转,道破了亲情的本质——我们对父母的理解,往往滞后于时光,那些曾经的管教与牵挂,终会在岁月里显影为爱的底色。

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感切片:《风筝》里的童年、《枸杞》里的乡野风物……作者写情感,从不用泛滥的抒情,而是将怀念、愧疚、怅惘揉进细节:父亲离世后车窗的阳光、向海废墟上的苹果树、掌心消散的鸟羽……这些看似轻飘的意象,实则是情感的重锤,敲在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彭忠富(四川)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