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市西夏区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的非遗工坊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工作台上,刘素琴正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麻绳。在她身旁,一只憨态可掬的“岩羊咩咩”让人挪不开眼。这只以贺兰山岩羊为原型设计的编织作品,羊角弯曲的弧度恰到好处,身体部分的编织纹路细腻整齐,眼睛用两颗黑色纽扣点缀,显得格外生动。“每只岩羊的角都要编三十多圈麻绳,既要保持形状又要确保结实。”刘素琴一边做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解释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每一件作品既有传统的质朴,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巧思。
◆三代传承的编织技艺
刘素琴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编织作品:“家文化糖果盒”盒身采用传统的八角形编织法,每个角都镶嵌着红色棉线编织的小花;“麻编收纳抽纸盒”盒盖上的波浪纹是她独创的“黄河水纹”编织法;还有最新设计的“滩羊毛毯”系列杯垫,模仿宁夏滩羊卷毛的质感,摸上去柔软又厚实。“这些作品都要经过画图、选材、编织、定型四道工序。”她拿起一个半成品解释道,“比如这个糖果盒,光画设计图就要改五六稿。”
刘素琴的编织技艺源自家族三代传承。她的奶奶白爱玉是家族第一代编织艺人,1925年出生于手工艺世家,最擅长用柳条和麻绳制作收纳筐和采摘篮。“奶奶那会儿没有现成的材料,都是自己搓麻绳。”刘素琴回忆道,“她编的篮子特别结实,装20斤土豆也不变形。”父亲刘天秀则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开始使用彩色棉线,编织的手提篮不仅实用,还讲究色彩搭配。“父亲会在篮子上编出牡丹、菊花等图案,赶集时总是最先卖完。”刘素琴说。
◆ “三针紧,两针松,花样自然成”
2012年,刘素琴决定重拾家族手艺。
她记得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是个简单的圆形收纳盒,“当时编了拆、拆了编,反复十几次才成功。”如今刘素琴的作品已拓展至二十多个品类,光是收纳盒就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七八种款式。“茶盘是最费工夫的。”她指着一个直径40厘米的圆形茶盘说,“要编五天,中间不能断线,否则会影响整体牢固度。”每个作品都凝聚着刘素琴对传统技艺的理解:脏衣篮采用透气性更好的网眼编织法;钥匙挂件要加衬里布防止磨损;茶叶罐内壁要糊上棉布防潮。
“编织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刘素琴说,“每次编到关键处,就会想起父亲教我的口诀:‘三针紧,两针松,花样自然成’。”
◆ 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活力
在刘素琴的工作室里,有一个特别的展示柜,里面陈列着她这些年来的创新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麻编糖果盒”。这个直径15厘米的六边形盒子,采用了刘素琴独创的“双色交错编织法”,盒身是原色麻绳,盒盖则穿插着靛蓝色棉线,形成几何图案。“传统糖果盒都是单色的,我想加点现代感。”刘素琴解释道,盒内还缝着一层食品级衬布,这是她跑遍银川布料市场找到的特殊材料。
另一个得意之作是“岩羊咩咩”系列。在最初的设计稿上,岩羊是写实风格的,但试编后发现太复杂。“后来我简化了线条,突出圆眼睛和弯羊角,反而更受欢迎。”现在这个系列已发展出挂件、摆饰、车载香包等8个品类,最小的挂件只有拇指大小,最大的摆饰高达40厘米。“编大岩羊时最难的是保持平衡。”刘素琴指着一个大摆饰说,“羊脖子这里要加铁丝骨架,不然会塌。”
2024年搬到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后,刘素琴开始尝试“非遗+旅游”的新模式。她在工坊里设置了体验区,游客可以花半小时学习编一个简易杯垫。“有位广东游客,本来只想看看,结果坐着编了两个小时。”刘素琴欣慰地说,“他们特别喜欢这种可以触摸的非遗。”
◆ 有一些愿景藏在指尖
2024年10月,刘素琴参加了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宁夏大学联合举办的非遗工坊系统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传承能力。2025年,刘素琴又在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举办的非遗大赛中荣获银奖,她说,这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创新的信念。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刘素琴感慨地说,绳“命”不止,艺术不息,自己愿做那根坚韧的线,把传统与未来紧紧相连。
“非遗就像这根麻绳,看起来普通,但只要用心经营,就能编织出无限可能。”刘素琴摩挲着手中的材料说,在她的构想中,未来的编织技艺应该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是创新的起点。
本报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