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飞在宁夏地毯中的妙音鸟 2025年07月16日  郑文著

西夏陵出土的妙音鸟

妙音鸟,亦称迦陵频伽,传说中生活于雪山,人首鸟身,背生双翅,是拥有妙华之音且寓意吉祥的神鸟。

妙音鸟的形象是在不同文化长期融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古老神话中即有“人身鸟翼”之形态存在,亦为“羽人”。

2000年秋季,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在3号陵东南角阙发掘出土几百块建筑装饰残件,拼对成型者3件,其中1件造型基本完好,只是缺少双臂。当带有翅膀、造型独特的雕像拼接完成之后,考古人员意识到这雕像居然是传说中的“妙音鸟”。此“妙音鸟”高42厘米,人首鸟身,面目慈祥,发髻高耸,后背有3个长条插孔,2孔插翅膀,一孔插尾翼,像身前倾,振翅欲飞。

2001年,在3号陵又发现灰陶制“妙音鸟”。除头部残损外,其余部分相当完整,恰好弥补了上年发掘之缺憾。西夏陵出土的妙音鸟雕像,有灰陶、红陶,还有最高形制的绿釉陶。各种妙音鸟雕像五官各具特色,但整体造型大体相似且皆有底座与建筑物相连接,以此作为建筑物装饰存在,从而体现了对美好向往之寓意。

2001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文:“西夏陵飞出妙音鸟”,详细介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宁夏考古所在西夏陵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妙音鸟的过程。

源远流长的宁夏地毯

宁夏地毯,源远流长而品质精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在纹饰中擅长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描绘与呈现。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撰《传家集》中记述:“西夏所居氐羌旧壤,所产者不过羊、马、毡、毯……用之不尽。”由此可见,西夏盛产毡、毯,且为易货贸易之支柱性产品。

20世纪初叶,由著名收藏家霍明志所撰写古玩考证领域最为重要的参考典籍《达古斋博物汇志》则明确著称:“毯以宁夏为最贵,京毯次之。”霍明志复言,此处之京毯,分为两种,一种为不计工本的造办处宫毯,另一种为京城地毯工坊所织地毯。宫毯接近宁夏地毯之品质,而后者相距甚远。

宁夏地毯,以上乘的滩羊羊毛、精湛的编织工艺、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独具魅力与影响力的地毯佳品。

故宫珍藏的妙音鸟纹饰宁夏地毯

2024年秋季,笔者专程前往故宫一睹代表宁夏地毯最高成就的清代贡毯风采。红墙灰瓦的故宫历史部宫廷服饰织绣研究所坐落于东华门北侧,织绣所研究员得知我来自宁夏而专程探访宁夏地毯,颇为欣喜,遂打开华美的故宫精品地毯图册,展示殿堂级的宁夏地毯。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图册扉页中顺治年间白地龙纹宁夏滩羊毛栽绒地毯。400年沧桑变化,这方宁夏地毯色泽依旧明丽而沉稳,所绘之龙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五彩牡丹边锦花纹栽绒地毯”选上等宁夏羊毛,用五彩斑斓的配色辅以复杂的几何纹饰,宛如秋收时节宁夏灌区阡陌纵横的大地上点缀着金色禾垛的丰饶与壮丽。

而在故宫珍藏的宁夏地毯中,一方人物造型的栽绒红地龙花人物图毯,瞬间引起我的注意。

故宫馆藏清代宁夏栽绒红地龙花人物图毯的文字介绍:“清,宁夏织造。长223厘米,宽137厘米,清宫旧藏。毯经纬线为白棉线,经线‘S’形捻,纬线‘Z’形捻,毛纱三小股捻为一股,每隔两道纬线起一道彩纬。起绒拴‘8’字扣,每30.5厘米内起彩纬70道。毯用木红、蓝、月白、黑、妃、香色等线,在木红地上下编织立水、彩条、锦纹等毯边。”

这方故宫珍藏清代宁夏织造地毯中所呈现的飞舞“人物”,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具有相似性,但敦煌壁画中美轮美奂的飞天形象,凌空翱翔,却并不具备鸟的特质,不长翅膀,不生羽毛。

而人首鸟身、背生双翅便是妙音鸟最为显著的特征。妙音鸟胸部及上肢为人形,若展现尾翼及下肢,则为鸟形。至于双手,或持乐器,或捧供品,或双手合十。而其形态,可肃穆矗立,可翩然飞舞,亦可振翅欲飞,如西夏陵出土之妙音鸟。

此清代宁夏地毯中所体现的“人物”,人首鸟身、面目慈祥,双翼舒展、色彩斑斓,头戴宝冠、双手合十,体现出庄严与优雅的气质。一切特征,皆吻合消失千年的妙音鸟。而手部姿态,亦与西夏陵出土妙音鸟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西夏陵出土的妙音鸟,为建筑装饰,配有底座而身体前倾做振翅欲飞状;此处的妙音鸟则翱翔天空,形如天仙,双手合十而凌空飞舞的形态与河北正定隆兴寺藏宋代妙音鸟石雕颇为相似。

传说中的妙音鸟,在宁夏地毯编织工匠世代相承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得以生动体现,在故宫珍藏中得以保存。这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为我们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工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