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绽放湖城大地,铺展开一幅各族儿女共建幸福家园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银川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提升行动,着力推动经济互嵌共富家园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发展 绘就共富画卷
盛夏时节,贺兰山东麓,连片的葡萄园和各具特色的酒庄形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这是我们自酿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采用野生酵母自然发酵,最能体现这片风土的特色。”西夏区昊苑村欣恒酒庄负责人王宇恒向几位专程从上海飞来的游客介绍。
地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核心位置,昊苑村抓住机遇,不断持续扩大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先后建起志辉源石、蓝赛、欣恒等21座酒庄,年产优质葡萄酒6000吨,产值近4亿元。
近年来,昊苑村创新探索“葡萄酒+”模式,推动葡萄酒产业与康养、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但让昊苑村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乡亲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如今,近七成村民围绕葡萄酒上下游产业就近务工,每年人均增收近3万元。
向北而行,在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丰富多样的巨幅稻田画扮靓了田园风光。目前已经形成集有机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粮食仓储及加工生产、生态休闲观光、社会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该村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3.95万元,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
“银川依托资源禀赋,将发展富民产业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让产业振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推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筑团结根基。”银川市民委负责同志介绍。
就业富民 擦亮民生底色
“喜欢我们宁夏枸杞、山羊奶的可以点击链接下单了。”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网络直播间里,主播马燕熟练地介绍着直播间里各类宁夏特产。
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创办于2019年,是集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于一体的电商帮扶示范基地。这里所有的工人都来自闽宁镇,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马燕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车间我学了很多的技术,还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家庭琐事,现在我是和姐妹们一起创业奋斗的新农人。”马燕说。
“现在我们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不仅有电商帮扶、物流车间,还开办了‘闽宁巧媳妇创业超市’、成立了‘水花姐’志愿服务队,拓展农旅研学、旅游接待,为天南地北的游客讲述我们的‘好日子’‘山海情’。”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银川市将就业服务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培育多场景、有特色的社区(村)主题经济,打造了一批社区(村)石榴籽手工坊、直播间等就业平台,强化跨省区劳务协作,搭建“山海情”双向就业平台,开展有组织、定向性、技能型劳务输转,多渠道增加各族群众就业岗位。
“我从社区就业服务站得知了求职能力实训营培训的信息,参加了6天的培训和求职路演,目前已与‘杞里香’‘百瑞源’两家企业达成了项目经理的工作意向。”即将入职上岗的王智臻难掩兴奋与期待之情。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要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银川市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技能培训进农村、进社区,采取“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和“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展精准技能培训,举办“家门口”的招聘会,拓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途径。
民生共享 刷新幸福指数
“来,跟上我的节奏,手举高,腰挺直……”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通福家园社区老年大学里,老师正带着老人跳舞。旁边的爱心托管班又迎来了放暑假的小朋友。
老有所为、幼有所托是通福家园社区绘制的幸福图景。通福社区作为完整社区建设的试点典型,打造了2000平方米邻里中心,融入老年大学、老饭桌、运动健身、家政服务、亲子早教、悦书房、青年驿站、烘焙教室等多种功能,成为各族居民群众的“生活能量站”。
“社区食堂饭菜品种多,‘健康小屋’定期会有医生为我们检查身体,还能和老姐妹们聊天、做手工、学习书法和舞蹈。”兴庆区解放西街街道文艺社区年近八旬的独居老人蔡奶奶是社区市民驿站的“忠实粉丝”。“15分钟便民生活圈”通过科学布局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便民超市、文化站等,让各族群众步行一刻钟内即可满足基本生活和社交需求。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银川市以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完整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持续打造一站式、多业态、体验式“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七子连湖等一批社区通过政社联动,搭建起托育康养、“助农集市”等平台,不断提升各族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银川将75%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实施“十心”实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切的教育均衡、看病就医、环境改善等急难愁盼问题,1058个老旧小区实现从“老破小”到“新美优”的转变,“教育在银川”“医疗在银川”“居住在银川”成为城市亮眼名片。
本报记者 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