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金凤区贺兰山中路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一场特殊的调解会正在进行。某物业公司因工资结算问题与48名员工产生纠纷,调解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调解,同时调解中心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多方联动处理劳动纠纷,最后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不用打官司就能解决问题,调解中心真是帮了大忙。”该物业公司员工小李感慨地说。该案例正是金凤区创新推行“抓好队伍、抓强组织、抓优服务”,“提高化解合力、提高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效能”“三抓三提”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创新机制:构建多元调解新格局
今年以来,金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金凤区人社局”)积极探索“仲裁+司法+工会+N”联合调处模式,打造“调裁审”无缝对接的工作体系。通过“抓强组织建设、抓好队伍建设、抓优工作流程”三项举措,推动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数据显示,上半年金凤区各调解中心受理案件1324件,成功调解1029件,调解率达76.6%,为劳动者追回经济损失181.95万元。
金凤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组织建设方面,金凤区构建了立体化调解网络。目前已在4个镇街、2家重点企业建立调解组织,在长城中路街道创新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专门服务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同时,将调解功能嵌入综治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等平台,形成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工会维权等多元联动机制。“过去劳动者维权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在我们这里就能‘一站式’解决。”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调解中心主任白杨介绍。
专业队伍:锻造调解“行家里手”
调解案件171起,涉及人数180余人,为当事人挽回损失420.04万元。这是金凤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员丁宁两年来的“成绩单”。短短两年时间,她从一名调解“新手”成长为行业“骨干”。
丁宁说,初入劳动仲裁行业时,由于专业不对口,她连接听咨询电话都底气不足。在“新老结对”培养机制下,她跟随仲裁员毛振东从基础文书工作学起,逐步掌握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通过参与案件分析、例会讨论,半年后已能独立发表专业见解。2024年9月担任专职调解员后,丁宁利用业余时间恶补专业知识,主动向前辈请教疑难问题。从最初只能调解小额薪资争议,到如今已能娴熟处理工伤、集体争议等复杂案件。“调解员的专业和耐心让我们心服口服。”一位曾接受丁宁调解的当事人说。
金凤区打造的“专业化+梯队化”调解队伍,通过“师徒结对”“案例研讨”等方式,已培养10名调解骨干。定期开展的“模拟法庭”“技能比武”等活动,持续提升调解员业务水平。“我们要求每名调解员既要懂法律政策,又要会群众语言。”金凤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调解员必须定期参加业务培训会,同时定期召开疑难案件协调会、重点案件总结会、特殊案件分析会,整理成典型案例进行专项学习,不断提升化解复杂纠纷的能力。
智慧调解: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员李静还记得5年前自己到金凤区劳动监察大队负责劳动纠纷的调解工作时的情景。李静笑着说:“和那时相比,现在真是智慧调解,省时省力省心。”
李静说,当时劳动者反映拖欠工资等劳动纠纷必须要到现场,或者打监察部门投诉电话后,要带相关证据到监察部门,调解员了解完情况后,再与涉案的企业、公司、商户等了解情况,再约双方进行调解,费时费力,双方要多次到监察部门。
2023年起,金凤区打造的智慧调解体系让当事人得以高效维权。一方面,全面推广“全国劳动争议在线调解管理平台”,争议双方当事人不用到现场,通过平台就可申请争议调解、化解争议,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调解服务;另一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对集体争议、农民工欠薪等案件实行优先受理、快速调解。同时,金凤区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访企业200余家,提供“法治体检”服务,从源头预防纠纷。近日,在某餐饮企业走访时,调解团队发现其劳动合同存在漏洞,立即指导修订完善,避免了潜在的集体争议风险。“这种预防性服务对于今后企业用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一名餐饮企业商户说道。
“我们要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金凤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多元化解机制,把调解组织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营商环境的“助推器”,为金凤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