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宁夏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西夏陵的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这一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国际认可,更彰显了其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的价值意义。
从“西夏记忆”到“中华符号”
西夏陵作为西夏历代帝王陵寝的遗存,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片占地58平方公里的文化遗产,分布着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其独特的建筑形制融合了中原汉地的陵寝制度与党项人的文化特色。西夏陵不仅是西夏历史的物质载体,更镌刻着10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鲜活样本。
西夏陵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篇章。首先,西夏陵作为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实物见证,强化了民族认同的历史根基。西夏的历史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汉族、藏族等民族的深度互动:政治制度上借鉴中原的科举与官僚体系,文字系统以西夏文为核心却兼容汉文、藏文,宗教信仰融合佛教与原始信仰。西夏陵出土的文物,如汉夏双语碑刻等,无不印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交融轨迹。这种历史实证,使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回、汉、满、蒙等各族群众,逐渐形成对“共同历史记忆”的集体认同。
其次,西夏陵作为区域文化符号,推动了多民族社会的现实联结。在申遗前,西夏陵已成为宁夏重要的文化地标,通过节庆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融入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此外,西夏陵周边的乡村多为回汉杂居区,陵寝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参与餐饮、住宿、手工艺制作等产业,在经济合作中促进了日常交往与情感交融。
最后,西夏陵作为学术研究载体,搭建了跨民族的知识交流平台。长期以来,西夏学研究汇聚了多民族学者,他们通过对西夏陵出土文献、建筑、器物的解读,共同还原了西夏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历史。这种学术合作不仅推动了历史认知的深化,更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跨民族的学术共同体,为民族间的文化理解奠定了学术基础。
以申遗促进民族“三交”
西夏陵申遗成功,标志着其从区域文化遗产升级为人类共同遗产。未来可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将遗产价值转化为“三交”动能:
首先,构建“多元一体”的遗产阐释体系。依托申遗成功的国际影响力,系统梳理西夏陵所承载的多民族交融历史,通过常设展览、专题讲座、数字媒体等形式,突出党项人与汉族的制度互鉴、与藏族的宗教交融、与回族的商贸往来等历史细节。例如,可在陵寝遗址旁设立“民族交融博物馆”,用实物、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直观展现西夏时期各民族在语言、服饰、饮食、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帮助参观者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推动文旅融合中的动态交融。以西夏陵为核心,打造“文明交融之旅”文旅线路,将西夏陵与周边其他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结合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体验模式。开发西夏陵数字博物馆、虚拟游览等项目,让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也能通过网络感受西夏陵的魅力,并在线上平台设置互动交流板块,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游客之间的交流。此外,定期举办“跨民族文化嘉年华”,吸引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手艺人、民众参与展演、竞技、交流,使西夏陵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态交融空间。
再次,推进“协同保护”的跨域合作机制。将西夏陵保护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联合甘肃、内蒙古等地,建立多省区、多民族参与的遗产保护联盟。同时,加强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学术交流,对比研究西夏与丝绸之路上其他文明的交往史,在国际视野中凸显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动性。
最后,深化“教育浸润”的认同培育工程。鼓励各民族学生研究西夏时期的民族关系史,支持跨民族学生团队开展相关课题调研。此外,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我与西夏的故事”征集活动,邀请各民族群众分享自己或身边与西夏历史相关的记忆、体验,在互动传播中构建“情感共同体”。
站在贺兰山麓俯瞰西夏陵,那一座座历经千年的夯土巨冢,既是党项人创造的物质丰碑,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图腾。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生动写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西夏陵,见证了古代中国多民族的和谐共生;面向未来,西夏陵也将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桥梁,以教育为支撑,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家园与实践高地,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
(执笔人:马蔚雨)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