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丝路葡香·萄醉匠心”银川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上,石梅的刺绣包《丝绸之路上那一抹耀眼的紫》以独特的创意获得三等奖。这件融合了非遗与葡萄酒文化的新作,正是她三十余年刺绣生涯的生动写照——从农家女孩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传统绣娘到创新设计师,石梅的一针一线不仅绣出了贺兰山的雄浑、枸杞园的绚烂,更绣出了非遗技艺在当代的无限可能。她的故事正如这件获奖作品般,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绽放。
这一绣,就再也停不下来
1969年,石梅出生在宁夏同心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衣服、鞋帽大多靠手工缝制,而她的母亲,正是村里有名的巧手。
“妈妈是个残疾人,手是完全打不开的,但她的手依然很巧,能裁、能缝、能画,绣出的花尤其漂亮。”石梅回忆说,自己小时候,村里的姨娘婶婶们常来找母亲画花样、学绣活,而她总是围在一旁,看得入迷。
母亲怕石梅贪玩,便给她一块小布头,让她自己绣着玩。没想到,这一绣就再也停不下来。
16岁时,石梅跟着姨父学裁缝,后来又去读了大专,系统学习服装设计和制作。22岁到24岁,石梅开始做刺绣和服装剪裁培训。25岁时,石梅开了自己的小店,专门承接刺绣和服饰定制。
“那时候我白天做衣服,晚上教村里的姐妹绣花,一到晚上我家就特别热闹,一群妇女围在一起边绣边聊。”石梅说,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是她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从合作社到岩画:刺绣路上的转折
2006年,石梅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她听说附近有个村子成立了宁夏第一家刺绣合作社——同心县马高庄乡百花刺绣合作社,便带着自己的绣品找上门去。
“合作社的社长看了我的绣品,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你来当副社长吧’。”之后,石梅就成了百花刺绣合作社的技术总监和业务经理,4年间培训了300多名绣娘,并带着她们的作品走进北京798艺术区展览、售卖。
然而,生计问题解决后,石梅的心里却有了新的困惑:“那些年人们喜欢简洁的衣服,刺绣似乎没了用武之地。”直到2010年,两个孩子中学毕业后,石梅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刺绣,并开始探索新的方向——将宁夏本土文化融入绣品。
2015年,石梅决定挑战一个前所未有的题材:贺兰山岩画。没有美术功底的她多次前往岩画遗址观摩,最终发现,传统的细密绣法无法表现岩画的粗犷,于是她大胆采用粗麻布和剁绣针法,用长短不一的线脚模拟岩石的斑驳质感。
“第一幅岩画我绣了6个月,反反复复试验了很多绣法,才找到最合适的效果。”石梅说,这套《贺兰山岩画》系列后来成为她的代表作,也让她在2017年正式成为银川市非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老绣新传:针法里的传承与创新
石梅的绣法既有传统老绣的底蕴,又有自己的创新。她擅长“老绣”“挑绣”“掇绣”等传统针法,对“剁绣”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这种针法通过长短不一的线脚,能模拟出岩石、树皮的粗粝质感。
除了岩画,石梅还尝试将宁夏枸杞、西夏历史等本土元素融入绣品。例如,她曾用丝线劈成极细的股数,绣出枸杞的晶莹剔透,也曾研究古绣法,复原失传的配色技艺。
“刺绣不一定要华丽,精致且耐人寻味也是好的。”石梅指着工作室里的帆布手袋说,“比如这个帆布手袋,在上面绣了花,就像真的插了一束鲜花在兜里。”
2018年,石梅成立文惠绣苑工作室,开始系统传授刺绣技艺。2019年,石梅又创办宁夏诗美手工编织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推动刺绣的商业化与传承。
传承的使命:让“老绣”圈粉新秀
如今,石梅的刺绣班总是座无虚席。社区妇女、大学生,甚至外地慕名而来的爱好者,都跟着她一针一线学手艺。
“很多人觉得刺绣是老古董,但我想证明,它也可以很时尚。”石梅说。为此,她设计了许多符合现代审美的绣品,如盘扣胸针、刺绣手袋等,并在2022年元宵节带到中山公园展卖,结果带去的全卖光了。
石梅最欣慰的,是看到年轻人对刺绣产生兴趣。“有个大学生来学绣花,说想给男朋友绣个荷包当礼物,我说,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她笑道。
2019年,石梅被授予银川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但她依然谦逊:“我离匠人精神还很远,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可她的绣品不会说谎——那一针一线里,藏着她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以及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热爱。“但愿大家能通过我的作品,感受到我看到的那些美好。”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