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能比湖让银川人更幸福的了。
中山公园傲娇的白杨下,小孩吹着肥皂泡、骑着木马,年轻人在摩天轮上轻笑,老者在银湖边写烟花三月下扬州,妇人在文昌阁前飞旋跳舞,那份放大的欢乐把围观的我都乐着了。
这湖、这水,是最可亲近的熨帖场所,是银川人最根深蒂固的回忆。
与任何银川人谈起湖,大概都会说到“七十二连湖”。
“七十二连湖”的说法最初出现在什么年代,还不能确切知道。清乾隆《宁夏府志》记载朔方八景之一的“连湖渔歌”时提到:“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二堡间者最大,回环数十里,不生葭菼,而水深多鱼。”清人田霖更进一步提到:“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
清代《甘肃通志》的一段记载被广为引用:“唐渠东岸曰解而湖,曰杨家湖,曰陈家湖,曰洛洛湖;汉渠之西岸曰平列湖,曰老鹳湖,曰双塔湖;清渠之东岸曰姚家湖,曰苇子湖,曰张喇湖;汉渠之东岸曰明水湖,曰龙太湖;惠农渠之西岸曰黑渠湖,曰塔桥湖。坎坎相连,名曰‘七十二连湖’。”
明清时期,在宁夏地方志中有清晰记载的湖泊达48个。月湖夕照、连湖渔歌、西桥柳色,都是与湖有关的盛景。
目力所及,至今未曾见谁集齐过七十二个湖名。其实“七十二连湖”不过是泛指,其意指湖多且断续相连。所谓黄河东西岸皆有“七十二连湖”,但西岸湖的数量必然更多。
唯一一次直观感觉“连湖”之貌,是在银川城市规划展览馆的1951年银川市郊区的行政区划图上,几乎一半都是水,比例让人惊讶。当时银川城人口不足3万,城内田地、菜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城乡共生,与乾隆年间满城搬迁至府城西15里后,新旧两城并立的格局几无区别。那时的银川,是一座彻底被大水围抱的城呀。
直至今日,连湖的名称还经常用在某个湖泊上。古代有单个湖泊叫连湖,已难考证确切位置。如今银川城区有七子连湖,平罗有连湖农场,想必前身也叫连湖。也有人说宝湖曾叫连湖,鸣翠湖曾叫连湖,几乎已是一笔说不清的旧账。
连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微观面目,也很难寻到日常表达。文人留下的诗歌总是过于抒情,最容易找到的,无非王朝与达官贵族的踪迹。
明代,达官贵族将水玩得风生水起。金波湖垂柳沿岸,青荫蔽日,中有荷菱,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那“地势低卑,每夏秋之交,加以流潦潋患,与路旁明水湖混为巨汇”的城南南塘,则被垫路整修,植柳千株,渐渐也杨柳夹堤,周道如砥,湖水浩浩然也。
清代宁夏府城四周湖泊包围,先人已很重视水道相通,明代就曾从大渠打通小渠通到城里,用来灌溉花草。坐拥连湖,坐船出行已非难事。旧时城北的北塔湖,一年两次大庙会,城里人都坐着小船赶庙会。
除了人人皆知的“七十二连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千金大陂”。据宁夏文史馆馆员、历史地理学家鲁人勇先生考证,在“七十二连湖”出现之前,银川大地有“大湖”,长50里,宽10里,最早见于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大湖”南端在唐代灵武县(今青铜峡市邵岗镇)北42里,约莫是今永宁县望洪镇增岗村,北端一直延续到今天银川市阅海湖北端稍北。照此说来,今日由大小西湖组成的阅海湖在唐代应属于“千金大陂”的一小部分。而原西湖农场西边在唐代有地名曰“千金堡”,正好佐证。
张小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