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髟”部汉字探微 2025年07月23日  张鑫华

汉字,是刻在甲骨上的文明密码,亦是流淌于竹简绢帛间的血脉记忆。在文字演化的历史长河中,一些书写较为复杂的繁体字实则暗藏着文字初始的基因密码。以“髮”“發”为例,前者青丝缠绕,故有结发夫妻之衍生。后者标枪呼啸,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狩猎智慧。今“髮”“發”二字统一简化作“发”,更易书写流通的同时,也承载了身体发肤的精微感知及原始狩猎文明的遗痕。

“髟”部家族:从垂发之貌到青丝之结

髟(biāo),会意字,从長(长)从彡,本义是毛发下垂的样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髟,长发猋猋也。”东汉服虔《通俗文》曰:“髮垂曰髟。”其衍生字多与人体毛发相关。

鬆:形声字,从髟,松声,本义为头发凌乱,如陆龟蒙《自怜赋》:“首蓬鬆以半散。”后与本义为松树的“松”合并。《说文解字》曰:“松,松木也。” 形声字,从木,公声。

髮:形声字,从髟,发声,本义为头发。《说文解字》曰:“髪,根也。”段玉裁注:“髮,头上毛也。各本作根也。”《文选·苏武诗》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李善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此字后与“發”合并,统一写作“发”。

發:先民手中颤动的弓弦

《说文解字》曰:“發,射發也。”《论语·八佾》中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显然射箭是衡量古代男子是否优劣的重要标准。

《礼记·射义》讲:“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意思是射箭是男子的事情,天子以射箭的优劣来决定某人是否能担任诸侯。当上诸侯之后要继续展示射艺,射中的诸侯顺利参加随后的祭祀,君王还会增加其采邑的土地;射不中的诸侯则不允许参加随后的祭祀,并削弱其采邑的土地。所以说,男子要立志做事,然后才敢享用谷物。

那么“發”的本义是否就是许慎所说的射箭?答案是否定的,射发与发射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發,会意字,甲骨文中表示人在奔跑中投射标枪之意,本义为发射。后改为弓弦颤动之形,这可能与先民狩猎或战争的主要武器由标枪变为更易携带、射程更远、用力更少、操作更为简单的弓箭有关。此后的甲骨文在弓弦颤动之形的右侧又增加了表示击打义的“殳”,改为了从弓从攴的结构,即“㢭”字,古同“發”,仍然表示发射之意。金文省略了代表弓弦颤动的两点,也有一些金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甲骨文中的双足,最终形成了从弓,癹声的形声字,本义仍为发射,引申为发生、开始、发布、显现、宣告、打开、生长、派遣、启发、送出、付出等义。也用作量词,表示射发次数或枪炮子弹的计算单位。新中国成立后,本义为头发的“髪”和本义为发射的“發”依据“發”的草书形态统一简化为“发”。

张鑫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