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身边的西夏陵 身边的遗产瑰宝 2025年07月28日  冯元春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贺兰山阙,西夏陵3号陵的夯土塔身便泛起暖金色。此时,西夏陵区管理处宣传科科长刘峰已走进园区,开始一天的工作。2014年年底,结束大学校园生活的他进入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至今已逾十一个春秋。与此同时,银川作家田鑫、吟泠正分别带着外地的友人,准备前往西夏陵。“今天天好,下午去西夏陵那边转转,可以看到云吹草动,西夏陵最壮美的一幕。”吟泠说。而近日,银川迷庐传媒的主理人纪婷,因一项融合本地文化的空间设计工作,也开始一趟趟深入西夏陵博物馆……

这座沉睡近千年的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对银川人而言,西夏陵是向外地友人展示银川历史底蕴的窗口,是学子写生的天然画室,是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老友,静卧于城市西郊的贺兰山下,用残碑断垣的纹路,铭刻着与这座城的万千牵连。申遗的成功,让这处文化瑰宝与城市的精神联结愈发紧密,滋养着城市的未来。

与西夏陵“对话”的日常

刘峰的指甲缝里,总嵌着西夏陵特有的土黄色。2014年初到陵区,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如今已人到中年。

他记得,上班不久便赶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作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他被安排到西夏陵博物馆。“第一次进入库房,大小不一、支离破碎的残碑、石雕残块标本映入眼帘,深深震撼了我。”刘峰回忆。近两年的普查工作里,他承担了馆藏文物的定名、分类、测量、登账和上报的部分工作,对文物的数量、类别、尺寸有了初步掌握,更被其上精美的纹饰图案深深吸引,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

2019年,老博物馆整体搬迁,刘峰又参与了文物打包、运输、入库等工作。直接与文物接触,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更深切地触摸到文物纹饰的装饰之美。西夏陵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其出土文物纹饰是西夏艺术的集中展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峰对文物的了解也愈加深入,那些古朴斑斓的瓦砾,最终触动他撰写了《西夏陵出土文物纹饰研究》。

2016年,刘峰投身西夏陵申遗工作,参与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建设。在布陈展厅、梳理大纲、甄选文物、策展布展的过程中,他对馆藏文物的了解愈发深刻。工作之余,他常徒步前往各个帝陵与陪葬墓进行田野调查。那些看似普通的“土包包”,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令他一次次震撼。他爱上了这里的宁静、安逸与浓郁文化气息,随后在银川安了家。

在馆长指导下,刘峰完成了《探寻逝去的天书——西夏文字图片展》的布展,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展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参与文物征集与奖项申报的经历,也成为他快速成长的阶梯。

无边的喜悦与自豪

2016年,为配合申遗,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在110国道东侧破土动工。刘峰由此深度参与新馆展览的全过程:从大纲撰写、论证修改,到形式设计构思;从文物打包搬迁,到布展施工、讲解词撰写。

自2011年启动申遗,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24年1月,刘峰与同事们接到通知:西夏陵被确定为中国2025年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申遗工作的陡然“加速”,让他们在兴奋之余倍感压力。距离国际专家现场迎检不足半年,千头万绪的工作亟待开展,首要任务是制定西夏陵申遗工作方案和责任分工。刘峰承担了申遗方案和责任分工意见的汇总完善工作。

随着工作进入快车道,他具体负责申遗汇报片拍摄、策划公众支持活动与专项宣传,组织利益相关方座谈及迎检演练。仅利益相关方座谈的筹备,代表选定就调整了十几次,稿件修改逾30次,模拟演练5次。

2025年7月11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多年的漫长等待,在这一刻化作无边的喜悦与自豪。

“成功申遗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刘峰表示,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首要任务是保护好遗址本体,夯实基础研究,让古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同时,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统筹旅游发展,强化宣传推广,着力提升国际传播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将西夏陵打造为银川市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成为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他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西夏陵的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其魅力,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份珍贵的世界遗产,使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历史与时光的震撼

银川青年作家田鑫的手机相册里,存着许多西夏陵的照片:陵塔、残碑……他尤爱西夏陵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琉璃鸱吻,每次凝视,总引发无限遐想。

田鑫记得,自己第一次去西夏陵,还是上大一的时候,周末和同学骑行而至。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时,陵区的苍凉壮阔震撼了他,但周遭一片荒芜,“只有一条沙子路,踩着荒草往里走,风一吹,感觉整个荒原都在吟唱古老的歌……”如今再去,他最大的感受是,大自然与陵墓的融合愈发和谐。

“初遇是苍凉之美。近几年,保护力度加大,不仅抢救性保护了文物,基础设施和监测也日益完善,在方便人们亲近的同时,更增强了文物的亲和力。”田鑫笔下的文字常带烟火气。他也爱用镜头记录,陵墓建筑与文物呈现出游牧的粗犷与中原美学的融合,在天地间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神秘而厚重。

忆起初次立于断壁残垣间的感动——夕阳下,散落的琉璃瓦当、石刻残件,仿佛让人穿越时空,拥抱那份与自然相融的苍凉。在田鑫看来,西夏陵承载着历史的回响,其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宏大感,是城市中无法体会的。“它会让你瞬间静下来,感受时间的力量。”因此,只要有外地朋友来银,他必带他们去西夏陵。“多留些时间,不光看黄土堆,也看周围的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它的美,在于与这片土地、这段历史共生的样子。”游览西夏陵博物馆时,田鑫常为朋友讲解琉璃鸱吻:“它既有中原龙元素,又有游牧民族的张扬,是中原、西域、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诉说着多民族交融的开放包容。”

感悟历史的厚重

对银川青年女作家吟泠而言,向外地朋友首推之地,必是西夏陵。2018年冬,江西作家罗张琴来访,她下意识想带朋友去陵区。那日银川飘雪,她载着南方的友人驶向贺兰山下。“那是银川人的底气与骄傲。”她回忆,山下的雪更大,白茫茫中,西夏陵透着亘古寂寥,又似以深情期待等待世人的目光,仿佛消逝的往昔,都藏在这片土地之下。

2019年8月,青海的同学华多太慕名而来,却错过开放时间。两人深一脚浅一脚,沿铁丝网远眺那“金字塔”般的陵冢,华多太踮脚从不同角度拍摄,留恋许久,带着遗憾与对下次奔赴的期许离去。

作为本地人,吟泠常去西夏陵,看山、看云、看来往游客带着各自的领悟离去。曾经,她看到一位旅人在戈壁捡拾小石头,“当时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是,她捡起的,或许不止是石头,更是过往年代的遗音。”十多年后,西夏陵以更“年轻”的姿态呈现于博物馆中。游客们能从沧桑的阙台月亭、仿佛欲言的琉璃鸱吻与鎏金铜牛中,触摸到西夏历史文化的鲜活脉动。

吟泠深信,古老遗存有面孔、有气息、会说话。靠近它,如同一次“返场”,亲历其境所生发的历史感、时间感与临在感,无可替代。每当友人远来,她便带他们去西夏陵,“借由此与历史深情回望互动,聆听时间长河中的潮起潮落。它们传递着千年前的风烟,也与当下有着穿越古今的连接。”

邂逅美丽的西夏瓷

说起与西夏陵的温情联结,银川迷庐传媒主理人纪婷至今觉得奇妙——正是通过它,她邂逅了西夏瓷制作烧制技艺,并将其融入现代艺术空间,让历史的美感得以延续。

2025年,纪婷接到一项融合宁夏本地文化的空间设计任务。梳理资料时,她走进西夏陵博物馆,被极具美感的西夏瓷深深吸引。她发现西夏制瓷审美独特:民间器皿多用黑白二色,黑剔花粗粝鲜活,尽显游牧风情;王室贵族则崇尚白色,白瓷细腻纯净,精致非凡。更令她惊叹的是,西夏官窑制瓷中混合石英成分,工艺在当时世界领先。

出于热爱,纪婷希望打造一个西夏瓷主题艺术空间。她前往中卫,拜访著名西夏瓷制作烧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立民、杨安父子。在他们的工作室,她既看到了古老经典的扁壶器皿,也欣赏到融合现代风格的创新之作,彻底爱上了这门工艺。最终,她与杨氏父子合作,在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打造了名为“陶之窑窑”的艺术空间。这里还原了磁窑风貌,悬挂巨型扁壶,用窑口碎瓷拼出“贺兰山”字样,讲述西夏瓷的工艺与传承。

“想到近千年前,脚下的土地就存在如此美感的艺术,激动不已。”这次邂逅,让纪婷决心学习这门古老而独特的制瓷技艺,成为在地文化的传承者。

本报记者 冯元春/文 海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