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提振消费市场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7月24日,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针对下半年工作重点,提到要“继续深化消费提振年专项行动,强化政策引导、活动引燃、特色引领,大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事实上,在持续不断的消费补贴政策加持下,银川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市场表现亮眼,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而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8%;西夏陵申遗成功,超级音乐节、银马赛事、爱尚银川演唱会火爆出圈,银川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全国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相对于实物消费,做强服务型消费应该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切入点,是带动城市基建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长远之策。
观点① 服务型消费市场潜力大
在当今消费市场中,服务型消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所谓服务型消费,其核心在于消费者购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实物商品,而是围绕个人需求展开的一系列服务体验。这一消费形态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贴近日常的陪诊、托育等生活服务,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演唱会、展会、文旅等体验式消费,无不彰显着其广泛的涵盖领域。
以生活服务为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专业陪诊服务应运而生,为患者提供就医陪同、手续代办等贴心帮助,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后顾之忧。托育服务则针对年轻父母工作繁忙的现状,为婴幼儿提供安全、专业的照护与早期教育,成为众多家庭的刚需。而在体验式消费领域,演唱会、展会等活动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听享受和消费场景。
服务型消费之所以备受青睐,还在于其较高的复购率。与家电、手机等耐用消费品三五年才需更换一次不同,服务型消费往往具有持续性、周期性的特点。例如,定期参加健身课程、每年规划一次旅行、根据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展会等,都使得消费者愿意反复购买相关服务,从而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鉴于服务型消费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在消费补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这一领域无疑值得重点关注。通过精准的补贴策略,如发放服务消费券、提供税收优惠等,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促进服务型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与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形成消费与供给的良性互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观点② 拓展服务场景 与产业协同发展
服务型消费和固定资产的投入,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下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服务型消费正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相应的,服务型消费也带动着城市固定资产的投入不断增加,成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就拿高铁建设来说,这一项目的推进,背后离不开日益增长的出行服务需求,随着人们对便捷、高效出行的追求,高铁建设成为必然。这不仅提升了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更直接拉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从铁轨铺设、车站建设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和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同理,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的举办,下半年要举办的绿色食品展等,都需要完善相关的硬件设施,无论是场地的升级,还是周边交通、住宿的优化,都能推动城市硬件设施的提升。
这些服务场景的拓展,并非仅仅局限于硬件的提升,更成为产业创新与协同升级的催化剂。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激发了体育用品制造、体育传媒、体育培训等产业的创新活力,各产业间相互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绿色食品展的举办,促使农业、食品加工、包装运输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配合,推动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升级。
服务型消费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应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服务型消费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服务型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如此,才能在服务型消费的带动下,实现固定资产投入的高效利用与产业的协同升级,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观点③ 公共服务系统化提升城市品质
有人说银川今年演唱会是不是太多了?其实不多,还能再多。城市之于人,不只是功能,还有人文。所以,对即将到来的演唱会,人们热情依然高涨。而览山演唱会这次宣传中特别强调音响问题,便是关注到了服务体验,要向高品质演出转变。同理,服务体验改善对城市商业环境而言也是对精细化、品质化的追求。
做强服务型消费,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升城市品质。
当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远非几场演唱会可以满足。当城市以服务人为核心目标时,就会普及文化演出、艺术培训、体育赛事、户外休闲等服务,而服务型消费本质是“服务人”,人的需求是多元且不断提升的,这就对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规则制定、标准建设、监管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这种倒逼首先体现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上,任何一项服务型消费均涉及诸多部门,需要协同配合,让公共服务从分散供给转向系统响应。其次便是服务标准与监管体系之完善。服务消费质量难以量化,必须建立精细化标准体系,并配套动态监管机制。
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人们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时,也意味着对城市公共环境、政务效率、文化氛围等的要求更高,促使这些外在环境与功能品质不断改善。这个过程中,还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也随之增强,人才引育等各方面方能形成正向循环。
周志翔 吴戈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