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多家餐厅参与的外卖大战,让“双标外卖”再一次成为舆论的关注点。1元的奶茶,甚至是不要钱的快餐,不仅见证了外卖战场的惨烈竞争,更让浑水摸鱼者有了可乘之机。因此,针对“双标外卖”需要重点监管,保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更可以保护诚信经营的商家,利于外卖行业整体的发展。
造成“双标外卖”原因很多,有的是外卖本身和堂食之间的时间差,导致锅气消散,食材变化,口感不同。有的则是为了降低成本,堂食用一种材料,外卖用另一种材料,进而扩大利润空间。还有一种是平台抽成导致的,商家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降低标准和品质,导致堂食与外卖差距明显。
第一种情况,通过商家的解释说明和事前公告,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消费者的误解。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则需要重点监管。更有甚者,只做打包外卖,不做堂食经营,店内卫生状况堪忧,加工方式粗放拙劣,用重口味的方式掩盖食材的劣质,消费者吃亏之后维权成本也很高。而这些往往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在这种内卷式竞争的环境下,商家不得不降低品质,损伤的是整个行业的利益。
因此,职能部门应当针对外卖行业进行重点监管,形成具有威慑力的抽检制度,让不法商家不敢越界,让隐藏于居民区中的外卖打包店没有空子可钻。对此,一方面要执行好现有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要开拓“互联网战场”,做好普法、科普、账号运营、内容制作,用好互联网平台的监督作用,为日常监管赋能。同时加强社交媒体的互动,做到民有所呼,事事回应,这种良性的互动更能提升职能部门的权威性,更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连。
更重要的是,“双标外卖”的隐蔽性更强,这对于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是否能够适应这些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还需要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摸索、创新和升级。总之,面对外卖行业日益丰富的业态,有关部门必须主动出击,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做到遇到问题有法可依,遇到难点有计可施。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