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和新赛道。一家家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一个个科创团队茁壮成长,为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串点成线 稳立国内行业潮头
7月23日,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中控室内,公司副总经理康森正通过平台查看晶体生长情况。屏幕上,颜色各异、写满数据的小方块分别对应着一台台设备,生产数据实时更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尽在掌握。
2015年,天通银厦正式落户银川。短短10年,其蓝宝石晶体及衬底产品已稳居行业榜首。康森亲历并参与了天通银厦的5次创新改革,见证了工业蓝宝石从最初的30公斤级跃升至800公斤,再到如今的一吨级。
10年前,大尺寸(横切面超300毫米)的工业蓝宝石晶片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仅用于高端领域。天通银厦通过持续攻坚,逐一斩断技术枷锁。“如今我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晶体生长技术,更实现了大尺寸晶体从生长机理、热场设计、生长工艺到成套装备的系列原创性突破。”康森自豪地说,“工业蓝宝石硬度仅次于金刚石,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如今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近两年,康森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蓝宝石晶体无法C向生长”和“热场不稳定”两大业界公认难题,不仅熟练掌握大尺寸蓝宝石生长技术,还在多线切割、超精密抛光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显著提升了材料利用率,产品价值也更高。
如今,以天通银厦、晶盛机电为代表的工业蓝宝石企业正围绕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不断取得突破,并串点成线,持续向着规模化、集群化迈进,稳立国内行业潮头。
产业转型 助力企业弯道超车
抓取、抬升、旋转、传输、组装……在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厂,自动化生产线鲜见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只灵活的机械臂,与人相比,它们完成生产任务更高效、更精准,这正是当下工业领域流行的柔性制造。
“不同于批量化生产的刚性模式,柔性制造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定制化需求。”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明介绍。在技术迭代的长年积淀下,企业不仅转向柔性制造,更成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参谋”。
面对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中规模小、资金少、体系不完善等难题,一工机器人提供量身定制的生产模式与体系设计服务。“如今我们已经不再专注于大型工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占制造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凭借定制化服务,近几年公司的产值年均稳定增长10%左右,今年的业绩还要好于去年。”王世明说。
近年来,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深耕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领域。6年前,企业承担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研发项目,打破以往局限于汽车领域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路径,将业务拓展至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等机械加工自动化集成应用,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1个省份,为特斯拉、三一重工等提供产品、工艺方案与技术服务,成功跻身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前列。
持续创新 驱动产业高效发展
7月20日,晶盛机电旗下的宁夏创盛年产60万片8英寸碳化硅衬底片配套晶体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衬底-外延-器件-应用”的完整碳化硅产业链,推动银川从“光伏材料集聚区”向“半导体全产业链高地”跃升。晶盛机电自2020年落地银川经开区,已实施蓝宝石、石英坩埚、金刚线等8个项目。通过持续创新,实现了从6英寸、8英寸到12英寸的突破,并全面布局SiC芯片用的晶体生长、成型、抛光、检测、清洗、外延、离子注入等系列设备。
宁夏创盛项目的落地,标志着银川产业布局“从单点领航到集群成链”。未来,银川将成为国内规模领先、技术顶尖的8英寸碳化硅晶体基地,为新材料产业再啃“硬骨头”。
在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减速器项目现场,智能机器人与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默契协作,一辆辆自动导向车穿梭在精心设计的运行轨道上,自动化立体仓库有序运作,智慧车间高效生产着用于风电专用减速器的零部件。企业曾为中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打造偏航驱动和变桨减速器,填补了国内大功率海上风电空白。如今,其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正拔地而起。
“我们要打造全球最高标准的5G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空间推演产线,使生产效率提升40%,碳排放降低25%。”威力传动总裁常晓薇介绍,公司的减速器产品销量连续5年稳居国内企业前三,且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风机部件远销欧洲。
同样致力于填补空白、突破“卡脖子”的共享铸钢有限公司,其车间内3台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机正轰鸣运转。“如今公司的大型燃气轮机铸件全球市占率达40%,85%以上客户为世界500强。今年一季度产值2亿元,同比增长12.1%。”共享铸钢虚拟制造部部长纳学洋说。
如今,银川正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关键变量”,已成为驱动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本报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