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群众生活富裕的根基。近日,灵武市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灵武市通过“一村一品”精准锚定乡村发展方向,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的种植产业,不仅让群众收入显著提高,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找准特色打出品牌优势
灵武市的韭菜产业远近闻名,得益于沙地透气不积水的特性,这里的韭菜长势与营养价值均优于普通种植,已成为地域名优品牌。近日,灵武市郝家桥镇大泉村300亩露天韭菜迎来丰收季,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韭菜田长势喜人。日落时分,数十名工人忙着收割、打捆、装车,这抹“翡翠绿”带着乡土气息抢“鲜”走向全国餐桌。
炎炎夏日里,韭菜田垄整齐排列,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香,收割韭菜的村民满脸喜悦。农户周琴告诉记者,近期韭菜主要销往河北、陕西等地,每亩产2500公斤,收入约3000多元,头茬韭菜更是供不应求。种植户收入可观,连收割工人每小时也能挣35元,日收入轻松过200元。
近年来,大泉村以党建为引领,提升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按照集中连片、提标扩面思路整合土地,实施高标准、大规模韭菜种植,让“小韭菜”撑起“大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今年,村里计划申请资金建设2400平方米冷库,通过提升保鲜技术,让韭菜销得更远,开拓更大市场。
冷凉蔬菜成为市场“香饽饽”
郝家桥镇大泉村计划建设冷库,而梧桐树乡杨洪桥村的冷库早已投入使用。在这里,刚采摘的新鲜蔬菜送入冷库储存后,通过成熟的冷链保鲜体系,很快就能进入南方市场。近期,灵武市各冷凉蔬菜基地迎来丰收,田间地头,工人们忙着采收、分拣、装箱,一筐筐新鲜翠绿的蔬菜包装后,由冷链车发往港珠澳市场。
走进杨洪桥村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一垄垄蔬菜排列整齐、长势喜人。工人们熟练地采摘鹤斗白菜,随后送往分拣中心冷库。灵武市陆昌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陈世柱介绍,基地从4月底开始持续采收,采用“采一茬种一茬”模式,生产周期可延续至11月。“冷链储存销售环节成熟,工人操作熟练,能最大程度保证蔬菜新鲜,基地每年产出各类冷凉蔬菜约3万公斤。”此外,该种植基地解决了250人就业,冷链系统让冷凉蔬菜远销外地市场。
杨洪桥村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占地1800亩,由昔日的荒废土地整合而成,主要种植广东菜心、鹤斗白菜、芥兰等品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今年以来,基地已形成从种植、管理、采摘到打包、冷链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严格的种植技术与质量管控标准,让这里的蔬菜口感佳、品质优,成了南方市场的“香饽饽”,更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产业。
特色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特色种植非常依赖地理环境,若发展种植空间不足,就要想办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近年来,灵武市临河镇二道沟村依托优质水资源与生态优势,创新“水产+禽类”立体养殖模式,结合“乡村旅游”打造多元化经营体系,走出了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在二道沟村渔悦湾养殖基地,三花白鹅叽叽喳喳,或在水面浮游,或在岸边漫步,憨态可掬。养殖人员介绍,三花白鹅生长快、抗病强,5月初投放的3000只鹅苗,将于八九月份通过订单销往江苏等地,预计全年销售额约30万元。村里还优化基地养殖结构,今年投放草鱼、鲤鱼等鱼苗1.5万公斤,虾苗50万尾,大闸蟹2.2万只发展水产养殖。
“养殖业风险较高,村里便带领群众发展订单养殖,提前开拓市场以降低风险。”临河镇二道沟村村委会副主任说,为强化联农带农作用,渔悦湾养殖基地今年新增3名鱼虾和三花白鹅养殖员,带动28名村民就业,有效吸纳本村劳动力。如今,“渔悦湾”乐园内,水产养殖与休闲垂钓相互映衬,白鹅惹人喜爱,河畔回荡着亲子互动的欢声笑语,小小的鱼儿正激荡起农民致富的浪花。
本报记者 王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