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兴庆区的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喜悦:蜜瓜鼓着圆滚滚的肚皮,黄芪在土里蓄力生长,西蓝花将田野铺成绿色海洋,小番茄像彩色宝石挂满藤蔓……
月牙湖乡种植基地里,300亩头茬蜜瓜已成熟,饱满的果实藏在藤蔓间,让村民满心欢喜。今年基地共种6500亩蜜瓜,130多栋连体拱棚整齐排列,阳光透过棚膜洒在瓜叶上。“水肥技术更精了。”正在测糖度的技术员举着仪器说,产量比去年又多了不少。
分拣车间里,自动化分选线运转不停,蜜瓜按大小、品相分类,百余位本地村民麻利打包,这些瓜很快就会经冷链车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的商超。移民马大姐算着收入: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干活拿薪金,承包棚子得酬金,超产还有奖金,一年能多挣4万多元。
不远处的大塘北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护航+技术指导”模式,让中药材黄芪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黄金药”。
大塘北村党支部书记李亮联合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申报实施“中药材黄芪标准化种植技术人才导师帮带”项目,完成10余亩黄芪标准化种植,并柔性引进自治区农科院李明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帮助30户农户掌握了黄芪种植技巧,推动增收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截至目前,黄芪种植已带动60余人次务工就业,预计11月成熟采收。
通贵乡通南村3700亩西蓝花地里,300余名工人正紧张采收,饱满翠绿的西蓝花被整齐码放,田间满是丰收的喜悦。种植户司学忠介绍,西蓝花采用一年两茬高效种植模式,平均亩产 1500公斤。
这样的成效源于司学忠的多年探索。2021年他来通南村承包土地种蔬菜,因土地盐碱化、灌溉不足等问题,试种的辣椒、紫甘蓝效果不佳。2022年,他发现弱碱性土壤适合西蓝花生长,便专注于此。“按每公斤0.36元的采收费,手脚麻利的村民每天能挣350元左右。”司学忠说,采收季每天有300余名村民参与采收。村民田霞便是其中之一:“以前常年在外打工,顾不上家里老人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走进掌政镇五渡桥村的设施大棚,小番茄丰收正酣。翠绿的“青甜 2 号”、红玛瑙般的“玲珑蜜”挂满藤蔓,50余名采摘工穿梭其间轻摘果实。
“‘青甜2号’虽绿却清甜,糖度超10度。”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赵伟峰介绍,他带领合作社从山东引进10余个优质品种,试种两年终获成功。如今60亩基地亩产预计达万斤,按市场价 12~16元/公斤算,亩均纯收入有望超2万元。
大棚里,智能水肥系统精准滴灌,植株整齐排列。“熊蜂授粉、生物防治,保证自然成熟。”赵伟峰拨开叶片说,周边农户在合作社指导下,种出的小番茄品质优良。产品除供本地市场,还经冷链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目前正对接浙江客商,计划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规模,让兴庆小番茄走向更广阔市场。
一个个产业扎根沃土,结出富民强村的“金果子”。兴庆区将持续深耕特色农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把产业链上的就业岗位、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让特色农业既成为乡村经济的“强引擎”,也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本报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