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脉,三千年诗韵。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对军旅生活情有独钟,留下海量昂扬激越、慷慨悲壮的诗词。这些诗作镌刻着鼓角争鸣、烽火连天的岁月沧桑,更将军人至死不渝的忠诚与担当化作穿越千古的精神火炬。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笔下的《国殇》将我们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的年代:战车轰然相撞,箭矢如暴雨倾泻,旌旗遮天蔽日,敌军如黑云压城。在这生死一线的战场上,将士们明知此去或许再无归期,却依然挺起胸膛,勇往直前。即便倒下,他们仍紧握长剑;即便身首异处,眼中的怒火也永不熄灭。
唐代的军旅诗词别具风采。王翰的《凉州词》以醉态写无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从军行》将戍边风沙与必胜信念熔铸:“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行行铿锵的文字,犹如催征的战鼓,激人奋进。
南宋时期,岳飞的《满江红》气势磅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把个人荣辱得失全然抛诸脑后,心中唯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豪情,令人动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抒发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以生命为墨,写下耳熟能详的佳句,忠烈之气浩然长存。
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升华为唐代戴叔伦笔下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唐代杨炯在《从军行》中表达:“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刻画军人的机智果敢:“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些气吞山河的美妙诗行,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当我们诵读这些古韵华章,感受到的不只是文字的力量,亦是一脉相承的军旅情怀。这种情怀,有以身许国的赤诚,有向死而生的无畏,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成为时代奋进的精神源泉,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续写新的壮丽诗篇。
◆ 马晓炜(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