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一箸一盏间品味生命的温情 ——读《一个人吃饭,也要好好吃》 2025年07月29日  黄小依

作者基于亲身经历,围绕美食展开描写,灵活运用通感手法,巧妙调动读者不知不觉“参与”其中。书中内容丰富多彩,能够使读者领略到,带着乡土气息的袅袅炊烟永远是暖心与温情的,中外饮食文化的和而不同蕴藏着距离与差异产生的美感,佳肴美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吃食的背后有大天地。

本书如同一碗温润如玉的清粥,温柔地慰藉着当代人匆忙而疏离的心灵。

作者笔下的饮食叙事,充满了通感之美,他将五感体验巧妙编织成一张细腻的网,捕捉到了日常饮食中常被忽略的诗意。书中描写煲仔饭揭盖的瞬间“小半碟酱油轻轻滑落,伴随着‘滋滋滋’的悦耳声响,一股热气袅袅升起。”寥寥数语便唤醒了读者的听觉、视觉与嗅觉记忆。这种通感手法贯穿全书,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见武汉豆皮的“金黄酥脆”,亲耳聆听热干面搅拌时的“簌簌声响”。

书中真正动人的地方,在于将饮食升华为生命哲学。沾着露水的蔬菜、邂逅的一碗面、留到最后再吃的那块肉……这些日常中的琐碎,被作者赋予了存在主义的光环。作者写道:“最好吃的时候,一旦错过便不再来。”暗喻着人生应当珍视每一个当下,而“我们为何偏爱家常菜”的答案,是因为真正的慰藉并非源自食物本身,而是在于围坐分享时那份流淌的人情味。

作者笔下的独食者,既不是苦闷的孤独者,也不是刻意的表演者,而是在专注的饮食中寻找精神自由的生活艺术家。在作者看来,认真吃饭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这种态度消解了独食的尴尬,无论是淡季旅游胜地中独自品尝当地美食的主角,还是精心准备一人份晚餐的退休老人,食物都成为照亮孤独的温暖。《一个人吃饭,也要好好吃》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独食的本质并非孤独,而是自由与自在。当作者写下外婆手中清香的粽子所蕴含的糯米味道时,当烤串的烟火照亮夜归人的脸庞时,食物便化为了品味生命的温情。

生活的意义并不在远方,它就藏在你认真对待的一粥一饭之间。只要你愿意为那碗属于自己的热汤俯身,再微小的餐桌也能绽放出照亮生命的璀璨光芒。

黄小依(江苏)